1、环境
在陌生的环境更容易让人局促不安,比如去异地出差或者旅行,更会有同感,培训师开讲之前一定要先熟悉培训场地,通常建议提前一天确认现场布置,开讲当天至少要提前30分钟到达,熟悉场地、设备,与早到的学员交流沟通,也重点培养几位“课托”,便于在课程互动中积极回应。讲授重要内容前,可以借助游戏、活动、互动环节来舒缓过度紧张的情绪,不用一上来就上纲上线,先让大家动起来,做到“逢冰必破,一动就破”有效“破冰”后再循序渐进讲授新知。
有一次去农行武汉学院授课,提前一天到达现场,在调试培训设备过程中发现,企业准备的白板非常难以擦除板书,几个同学轮番上阵也不行,我心想“不应该啊,使用了那么多的白板,不可能擦不掉啊!”经过仔细观看,原来这是一块新买来的板,覆盖在板上的薄膜没有揭下,因为太新的缘故,不注意的话,还真发现不了,揭下了薄膜自然想擦哪里擦哪里,试想一下“如果第二天上课正好需要擦白板,可是使出浑身解数也擦不掉,紧张的情绪是不是就油然而生了?”而像类似教学设备“故障”导致的过度紧张不在少数,所以做到事先准备,才能有备无患,懂得把压力分散给环境。
2、内容
前文说了“培训师对于所讲述内容的熟悉程度决定了紧张的程度”,这就需要在培训之前对于所讲述内容做充分准备,这一点大家非常容易理解,正所谓“精彩是准备出来的;效果是设计出来的;内容是配置出来的;互动是促动出来的”只有内容熟悉,真正做到“心中有数,手上有术”才能像卖油翁一样得心应手、收放自如,课前的配置表(第三章将专门讲授)则是压力分散给内容的不二选择。
尽管时隔多年,2001年我的第一次正式培训情形仍然历历在目,第一次受朋友之托为她当时兼职的直销团队提供培训,考虑到经验不足,事先和朋友约定好人数控制在7-8人小范围分享,课时为2小时左右。很快到了约定的日子,等我走进培训地点的时候,可以用“惊呆了”来形容此时的我,培训现场黑压压一片,少说得有70-80人,第一次登台就要见识这么大的场面,真的被吓到了,当时心里开始打起了退堂鼓,我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硬着头皮上去了,好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讲什么、怎么讲,什么地方设置互动和练习,因为有周密的计划和充分准备,最终在亚历山大的内心活动中愉快的度过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登台。直到今天,我仍然坚持“永远把这堂课,当成是第一堂课来讲”,用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心态来对待,压力可以变动力。
3、学员
面对成千上百的学员,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紧张,那如果面对空无一人的培训教室你会紧张吗?应该是不会了,换句话讲培训师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员,尤其是高手学员和领导学员。那么既然压力来自于学员,就可以用之于学员,正如我们能想象得到:明星在演唱会现场,每当忘词了或者唱不动的时候,总会拿出必杀技“大家一起来”一样,瞬间化尴尬为互动,有效的分散了自身的压力。所以多提问、多互动是分散压力给学员的有效方式。“变讲为问”既是本套教程的四大法宝之一,有时压力分散给学员的首选,相关内容将在第四章《培训师互动控场》专门阐述。
被戏称为“忘词大王”的歌手周华健在录制《非常静距离》,有歌迷要求现场点歌考验他的记性,周华健唱到一半果然卡壳,被当场抓了个“现行”。周华健在现场坦白自己确实有忘歌词的“老毛病”,特别是在演唱会上和歌迷互动的时候,只要一激动,立马忘词,“还好每当忘词的时候,我会请歌迷一起互动,借这个机会再看提词器”周华健颇有些庆幸。
4、自己
这里的自己特指课前的自己,正如所有的奥运冠军获得者一样,参赛之前已经把同一个(套)动作,练习到了滚瓜烂熟、炉火纯青的地步,只要没睡着,凭借“肌肉记忆”即可完成相应动作。培训师亦是如此,登台之前通过反复练习,对于所讲授内容烂熟于胸,台上表达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这一天,庖丁被请到文惠君的府上,为其宰杀一头肉牛。只见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熟练自如。他在将屠刀刺入牛身时,那种皮肉与筋骨剥离的声音,与庖丁运刀时的动作互相配合,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一致,美妙动人。他那宰牛时的动作就像踏着商汤时代的乐曲《桑林》起舞一般,而解牛时所发出的声响也与尧乐《经首》十分合拍。站在一旁的文惠君不觉看呆了,他禁不住高声赞叹道:啊呀,真了不起!你宰牛的技术怎么会有这么高超呢?庖丁见问,赶紧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我做事比较喜欢探究事物的规律,因为这比一般的技术技巧要更高一筹。我在刚开始学宰牛时,因为不了解牛的身体构造,眼前所见无非就是一头头庞大的牛。等到我有了3 年的宰牛经历以后,我对牛的构造就完全了解了。我再看牛时,出现在眼前的就不再是一头整牛,而是许多可以拆卸下来的零部件了!现在我宰牛多了以后,就只需用心灵去感触牛,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它。我知道牛的什么地方可以下刀,什么地方不能。我可以娴熟自如地按照牛的天然构造,将刀直接刺入其筋骨相连的空隙之处,利用这些空隙便不会使屠刀受到丝毫损伤。我既然连骨肉相连的部件都不会去硬碰,更何况大的盘结骨呢?一个技术高明的厨师因为是用刀割肉,一般需要一年换一把刀;而更多的厨工则是用刀去砍骨头,所以他们一个月就要换一把刀。而我的这把刀已经用了19年了,宰杀过的牛不下千头,可是刀口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的锋利。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牛的骨节处有空隙,而刀口又很薄,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所以,我这把用了19年的刀还像刚磨过的新刀一样。尽管如此,每当我遇到筋骨交错的地方,也常常感到难以下手,这时就要特别警惕,瞪大眼睛,动作放慢,用力要轻,等到找到了关键部位,一刀下去就能将牛剖开,使其像泥土一样摊在地上。宰牛完毕,我提着刀站立起来,环顾四周,不免感到志得意满,浑身畅快。然后我就将刀擦拭干净,置于刀鞘之中,以备下次再用。文惠君听了庖丁的这一席话,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地说:好啊,我听了您的这番金玉良言,还学到了不少修身养性的道理呢!
这里是TTT导师刘明源的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原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