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必须先倒空自己,悬置前见,才能见到新的东西。否则,新东西旧进不来。我们虽然在阅读,但是我们总是在根据旧有的认知来解释新的一切。
王荣生教授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者,最有建树的地方就是提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王荣生教授提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王荣生教授说:“什么叫合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呢?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从学生的角度也就是“学什么”,合宜的教学内容最起码要满足两个要求: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这点可以说对当代语文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让我们从只是关注怎么教,转移到也重视教什么。
大家会看到,同样一节课,不同的语文教师实际在教的内容差异极大。这是其他学科都没有的现象。是我们想教什么就可以教什么吗?显然不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有学理依据。但是,我们的随意性常常太强而且,正像王荣生教授指出的:课堂上,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学了什么,常常不一致。我们经常上两种课型:阅读课和作文课。对阅读课而言,我们不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上阅读课?阅读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什么?作为语文课程的阅读课,显然和日常的阅读行为不同,丰富人生经验甚至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学会阅读,是学习基本的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但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看看实际情况,我们的阅读课还有很多是在教课文,而不是用课文教。课堂的关注点、落脚点很多时候还是课文内容本身。 按王荣生教授说的,就是教给学生,阅读该重点读什么地方,从这些地方读出什么来,怎么读出来。
而在这方面,王荣生教授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或者说主张是:根据文章体式来阅读。因为不同文体的文章,看什么地方,怎么看出该看的地方,显然不一样。这是学习阅读方法,发展阅读能力重要的切入点。王荣生教授说:“把小说当小说读,把诗歌当诗歌读,把散文当散文读,不仅是阅读取向,预示不同的阅读方法。”
所以王荣生教授提出,确定阅读课教学内容,首先要根据文本体式。即便是在小学低段,这个问题依然是存在的。小学低段的老师可能会认为,低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识字学词。识字当然是教学重点。这没有问题,但是大家看于永正老师教学的《草》没有?这是一首古诗,请注意是古诗,它的语言很凝练,字词理解其实并不容易。让学生记住这些字词容易,让学生理解这些字词很难。特别是通过字词理解诗中的草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更难。但于永正老师做得真是好极了。种种语文活动,让学生走进了诗歌。对,我们教学这首诗的教学内容常常是读写生字,背、写诗歌。但是于老师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生字词。从而让学生走进诗歌,这就是教学内容的差异。我们往往只看见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方法、方式的新颖、多样,而看不到背后其实我们教学内容的根本差异。但是,于老师显然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补充学生的语文经验,有效引领学生走进了诗歌。我们要让学生学习的不是课文说的那场景、事物,而是让学生通过字词、文句读出那东西。对于小学低段来说,就是唤醒字词本身,让这些在儿童的心中活起来。
儿歌教学教什么?《小小的船》,可以说是儿童诗,让学生读出儿童在星星、月牙中纵情想像的陶醉、愉悦,让孩子经由文字进入诗歌的情境。对啊,只是朗读,孩子自己也能感受到一些,但是通过老师的教学引导、点拨,读得更深入,更兴味盎然。当然要朗读,但是不能止步于表面的感受,而要唤醒哪些文字,让孩子进入情境。小小的船,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边读边加入一些场景描绘,边让孩子自己说说,营造一种意境方法今天后面两次会讨论,今天我们先聚焦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对,叠词,正是文字音乐美的源泉。低段不必讲解,但可以让学生去感受。童话故事,也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展开充分的想像,感受故事情景,体验,注意,是体验故事中的感情、道理或情趣。
宁鸿彬老师《皇帝的新装》是典型的用课文教,我觉得宁老师在教概括内容要点,在教理解故事主题,在训练学生思维。 肖培东课例在我们课程“资料”板块里也有,不知大家看了没有?肖培东老师教学《皇帝的新装》,就从文体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切入点。童话的特点就是夸张和想像。那么文中夸张、想像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地方?也就是说,教给学生阅读这类文章,你该看什么地方,从这些地方你改看出什么来,怎么看出来。而薛法根老师《一百个问号之后》则在议论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和选择给我们做出了示范。支玉恒老师《只有一个地球》,则给我们在说明性文章教学内容确定给我们启示。模仿这个想法本身就不当。要学其理念,不要模仿其做法。说明文不应该把握其内容要点么?概括能力不是很重要的语文能力么?在初中,程翔《中国石拱桥》可做基本范例。不是要效仿,而是研究名师的教学理念、思想。这其实牵涉到文体特点,和具体文本特点的结合问题。《死海不死》钱梦龙先生为什么重点教说明语言?前面两篇教过说明文要看说明特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之类了,而《死海不死》作为科学小品文,其最突出的文本特点是语言的趣味性。刚才有老师说,课例背后名师的教学思想是什么?在钱梦龙《死海不死》课例背后我们就可以看到教学内容确定要根据文本体式特点,也要根据文本具体特点这一点。
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着眼文本体式,也要根据“这一篇”的特点。
第三点,就是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每一篇课文包含的教学点都有很多,我们确定和选择教学内容,还要根据整个课程的目标,单元的教学目标,教材编者的编排意图等。但这里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学情。哪些教?哪些不教?哪些重点教?判断这些的主要依据就是具体学情。我看到孙双金老师也在文章里感慨,说同样的教学设计,在次地上效果很好,可在另一地上,课堂沉闷,学生学习效果很差。名师一种教学设计,包打天下,遭遇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必然的。不同班级的学生学习层次差异很大,我们必须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困惑点,以此作为教学的起点。调查问卷是很好的形式。预习作业或学案则是我们常用的。提前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是我们全面了解学情的基本方式。提前做些准备,是合乎规律的。没有阅读,就让学生理解,就让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学生完全不知下手的时候,老师就要根据自己的把握,启发学生该看哪些地方,然后问学生在这些地方,你读出了什么疑惑.我们要让学生开始阅读,开始思考,产生疑问,根据学生的具体困难确定教学内容。
总结一下:语文教什么,这是一个问题,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确定和选择教学内容要根据课程目标、教材目标,根据文本体式、根据文本特点,根据学生学情,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