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陈蕾老师对本章的解读,我们了解到教学中的脚手架就是当学生无法独立完成一项复杂的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持系统,包括工具、策略、方法等,让学生在支架的支持下,一步一步完成任务,最后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如果把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看作是建筑自己的知识大厦,那么,老师给学生搭建适当的脚手架,让学生能够找到学习新知识的落脚点,然后把学习到的新知识安放在他们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那么脚手架需要搭在何时,建在何处?
脚手架要落脚于最近发展区。如何评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每个学生的认知起点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信息技术融入课堂,老师可以通过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并通过反馈器作答,通过数据分析就可以精准的掌握每一个学生的认知起点。老师可以更好的分析起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为每一步台阶设计适度的支架,确保学生们每走一步台阶都能够到的,进而使每一位都顺利到达教学目标,既教学终点。
书中第26讲《以差异化教学打造好课堂》中,给我们列举了很好的例子。
台湾的林欣玫老师通过问题设计反馈器作答收集数据,判定学生认知起点。然后对不同认知程度的学生搭建不同程度的脚手架。对于准备度较好的学生不搭建任何脚手架;准备度一般的学生提供一个包含基本提示的整理规律的表格作为脚手架;对于准备度较差的学生提供计算引导和较详细说明的脚手架。这样差异化的安排,有效的帮助所有人不断的向上攀沿在各自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