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这些固然是生命教育的题中之义,但绝不是生命教育的全部。虽然人的存在首先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但生命的存在又不仅仅满足于物质生命的生成和发展,而是要追求生命的意义、价值、精神、信仰等形而上学的维度。如果人的自然生命是生命的长度,那么社会生命则是生命的宽度,精神生命就是生命的高度。因此,生命教育就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精神生命、价值生命,培养立体的人,而不是“单向度的人”。
然而,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与生存焦虑下,亲子之爱往往是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并把这种期待密不透风的传导到孩子,把成绩作为最重要乃至唯一标准衡量孩子,孩子的整个生活意义都被压缩在几张试卷上。孩子应该相信父母会包容自己的错误与失败,被老师严厉批评或体罚,天根本不会塌下来。这样的坎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跨过去。旁观者觉得微不足道的风波,在一些孩子的心里可能是滔天巨浪。所以,处于心智与人格成长关键期的学生,最需要的是强大的意志与通透的心识。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殊的存在,生来就有价值,用任何标准来衡量他,一开始就错了。只关注孩子的功课,孩子未来发展的格局就变小了。
由此,我想到,无论是作为教育者的家长、教师,还是受教育的学生,可能都需要喝一点庄子的“鸡汤”,就像人有时候不得已要有一点“阿Q精神”,有一点庄子精神也是必要的。
庄子的哲学,是出于浓烈的现实关怀,立足于人生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生死之限、命定之限、自我之限,试图在个人的精神领域寻找摆脱凡愁俗欲之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在庄子看来,以有限的生命去追寻无穷的知识和利益,是一种“机心”,即心为俗物所羁绊,为利益所牵累,就失去了独立人格和内心自由。“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庄子强调“丧我”,即去除成见,打破自我中心,以平等心态看待世间万物之别,与万物相融通,“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至高境界,得到超越与解放的心灵,才能体会到“逍遥”之乐。
庄子的精神世界,不仅构建于自由无待之上,更将这种追求指向至美之境:超越道德至上,与无限自然同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只要有一颗超然物外的审美情怀,则所见者莫非美。庄子讲了很多外丑内美的故事,有跛脚的、驼背的、缺唇的等等,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不为物役、不为己役的灵魂超脱之美,使这些世俗意义上丑恶的形象变成可爱的审美对象。
说到底,庄子从人是自由的开始,到寻求现实人间自由的绝望,最后回归到个人的精神自由。庄子的超越以不干预现实来对待现实,以逃避矛盾来冷却矛盾,为我们开辟了一片自由天地,使生命得以升华。而今,当物质强暴精神的时候,当肉体抛弃灵魂的时候,当自己与自己产生距离的时候,一种理想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才能让我们心胸宽阔,无所滞碍,朗明透彻。(18.01.09《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