衬跌:先通过铺垫引导读者或听众形成某种预期,然后突然转折,打破这种预期,使表达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它分为“衬”和“跌”前后两部分,强调通过转折来增强表达效果。在“衬”的部分,列举相关联的多种事物,当这种由列举而累加起来的印象在读者心理上逐渐加强时,突然一“跌”,转向到了与之相反的事物或字面相关而内容迥异的事物,使读者的心理期待一下子滑到了出乎意料之外而终在情理之中的终点,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反向铺垫后转折,使正意更加突出,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制造反差强化表达,情感冲击力强,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8)甲:我是青年突击手。乙:我是三八红旗手。甲:……我是革新能手。乙:我是行家里手。甲:我是机枪射手。乙:我是投弹能手。甲:我是武林高手。乙:我是打人凶手。嗨!(吕秋义《手的研究》)【甲乙二人争着夸耀自己,唇枪舌箭,争辩激烈,听众的心弦也随之绷紧。当甲说到自己是武林高手时,乙却突然冒出“打人凶手”一语,虽与武打有关,语义却由褒变为贬,造成听众风马牛不相及的荒谬感,绷紧的心弦顿时放松,于是产生了幽默感。从语意上看,衬体反衬出跌体的荒谬性,反转过来又强调了衬体的正确性,达到了突出和强化表达中心的目的;从表现手法上看,一衬一跌生出许多幽默的情味,给相声增添了引人入胜的吸引力。】
(9)甲:凭什么选他为劳模,他比别人高在哪儿啦!不就会说吗。乙:呸,这劳模称号落不到你头上!甲:呸!我处处比你高!乙:呸!我事事比你高!甲:呸!我水平比你高!乙:呸!我觉悟比你高!甲:呸!我热情比你高!乙:呸!我质量比你高!甲:呸!我……我!呸!我血压比你高!(相声《特种病》)【衬句由六个排比句组成。甲乙二人互争互比,一人一句,各不相让,情绪呈现出焦炙炽烈状态。突然,“甲”中断了正常的语言逻辑顺序,冒出“我血压比你高”一句,使听众的心理期待突然扑空。跌句与衬句在语意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令人产生滑稽和荒谬感,听众在笑声中不仅鉴别了是非(评定劳模的真正标准),而且得到了艺术审美中的乐趣。】
(10)甲:对啦,我们国家戏曲种类很多,各地有各地的戏曲,北京的京戏,天津的时调,河南的梆子,单说梆子就有多少种。乙:都有哪些梆子?甲:有河南梆子、山东梆子、山西梆子、山前梆子、山后梆子、山左梆子、山右梆子、白菜梆子。乙:白菜梆子?!(相声《学梆子》)【衬跌能够制造幽默的语言效果,相声常常运用它来制作噱头。甲列举的我国传统戏曲梆子种类之多令人目不暇接,最后利用了谐音关系,突然冒出一个与戏曲毫无关系的“白菜梆子”,造成一种令人惊愕突兀转而恍然大悟的喜剧效果。……】
(11)甲:为什么给他调一级不给我调?要调一块调,要不调谁也甭打算调上。乙:因为他贡献大。甲:什么叫贡献大?哪叫贡献小,就拿我来说,没有功劳有苦劳,没有苦劳我有疲劳;没有疲劳我有牢骚。乙:牢骚哇?!(相声《特种病》)【甲从“功劳”“苦劳”到“疲劳”的叙述呈递降形式,其中部分相同的语音“劳”,形成了前后语句的听觉联系,使语势如流水,自然而流畅。突然以谐音关系引出“牢骚”一语,语意猛然下跌,读者在惊愕之际,顿时会恍然大悟。如同万丈瀑布跌出了笑声,跌出了“批评争名夺利的个人主义”的本义,以幽默讽刺的形式,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12)甲:不要把秘密的事情告诉你的爸爸,因为你的爸爸还有爸爸。乙:对,我有爷爷。甲:不要把秘密的事情告诉你的妈妈,因为你的妈妈还有妈妈。乙:也对,我有姥姥嘛。甲:不要把秘密的事情告诉你的爱人,因为你的爱人还有爱人。乙:也对……啊?……不对!……(相声《守口如瓶》)【“你的爸爸还有爸爸”和“你的妈妈还有妈妈”二句,看似可笑,如果按照此仿拟推论出“你的爱人还有爱人”一语则是滑天下之大稽,前面两句是衬句,后面一句是跌句,二部分形成鲜明的对照和强烈的反差。衬句以它的无可怀疑的正确性反衬出跌句的荒谬,不仅使读者在惊异中辨别了是非,而且给语言增添了相声艺术所需要的乐趣。因为前面二句和后面一句的结构关系是转折不是并列,所以划清了衬跌和排比的界限。】
(13)头发梳得光,脸上擦得香。只因不劳动,人人嫌她脏。(《湖北民歌》)【这首民歌的衬部描绘了一位女子巧装善扮的外表美,造成了一种与所要表达的本义相反的趋势。在形成语意的转折和跌宕之后,用“只因不劳动”过渡推出本义:“人人嫌她脏”,讽刺和批评了那些只讲外表的“涂抹装璜”,不注意道德和心灵修养的人们,表达了劳动人民纯朴的审美观念。】
(14)泉水出山兮,幽歌复款舞,逶延青林兮,言求桃花渚。款舞复幽歌,忽遘万顷湖,欣欣合流兮,止舞不复歌。(徐志摩译富凯原作《无题》)【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叙情诗,作者采用拟人手法通过富有诗情画意的自然现象表达出深邃的哲理。山泉是一种理想和人格的象征,前五句是衬体写山泉的奔流,沿途所见欢欣雀跃的感情,象征着对理想的探索与追求;后三句为跌体,写山泉与湖水融为一体,指理想实现后的欣慰与平和。衬部的渲染,使人感到山泉对自由的渴望与个性的追求,同跌体的平静宽容、沉稳形成鲜明的反差,但是细细揣摩,那涓涓细流汇入湖泊不正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吗?自我的消失和自我的升华,在山泉奔流跌宕的形象中完成,富有人生哲理的蕴含也在诗的衬跌形式中得到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