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我们一起来读下单元导语——
生:四时景物皆成趣。
师:在本单元的学习当中,我们将跟随着课本出发,“趣”往大自然,在欣赏作家笔下的四时之趣的同时,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去分享自己眼中的四时之趣。那我们先来走进本单元的第一课,请同学们举手来跟老师一起来板书课题。(师板书课题)我请一个同学读一下这首诗的题目。
生:山居秋暝 唐 王维 。
师:很好,谢谢女孩子。谁再来读一下,你也试一试。
生:山居秋暝 唐 王维 。
师:非常地标准。这个题目当中有一个字不是很好理解,你知道是哪一个吗?
生:暝。
师:你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
生: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师:对不对,孩子们?(对)你从哪知道的?
生:我从课本上知道的。
师:对,我们课本中有注释,借助注释是我们读懂古诗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那从这个题目当中,你还读出了哪些关键信息呢?
生:山居是在山里隐居。
师:山居就点读了写这首诗的地点。谁还发现有个关键信息?
生:是在秋天写的。
师:从哪知道的?
生:山居后面有一个秋字。
师:连起来“秋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嗯,就是秋天日落时分的时候。
师:其实就是秋天的傍晚时分。你发现了作者写这首诗的时间,其实题目当中经常会有很多关键的信息,我们读古诗的时候,先要读懂古诗的题目, 1,200 多年前,王维行走在这隐居的深山之中,仅用 40 个字就创作出一首写秋景的经典之作。接下来,让我们先来读读古诗,请同学为自己先读古诗,努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节奏,尝试读出诗的韵味。好,开始。
师:自己读自己的,更容易读出对古诗的理解,我们再来读读,好吗?好,开始。
师:我们班同学的学习习惯真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呢?。
生: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读得真不错,字字正确,句句通顺。谁也想来试一试,后面那个男孩子,你来。
生: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节奏分明,孩子,来讲一讲你是怎么读出古诗的节奏的呢?
生:就是一句话,两个字先停,然后三个字。
师:哦,你发现了这一首律师读诗的时候的节奏,那我们一块试着来感受一下,每一句话前两个字老师来读,后三个字大家来读,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生:合作读。
师:真好,好一些了,有了诗的节奏。那怎么样才能把古诗的韵味读出来呢?你觉得可以做到,就勇敢地把手举起来,这个女孩子,你试试,
生: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师:掌声送给他哈。孩子,你觉得怎么就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
生:我觉得可以想象一下画面,然后在断句得地方断句,然后把结尾的时候稍微延长一下。
师:看来在过去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你积累了很多的学习经验。孩子们,我们也像他这样来读一读古诗——?好,准备好。画横线的句子,同学们来读。其他句子老师来读,我们去体会一下,咱们就把古诗的韵味表现出来了,好,准备。
师生:合作读。
师:想不想再练一遍?自己再练读一遍,努力地读出诗的韵味来,开始。
师:这一回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来美美地读这首诗,尝试着读书的韵味来。
生:读。
师: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你们读书的声音。谁来说,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能不能用几个词或者一句话来形容?
生:清新。
师:我以为你会说古诗很美,你读出了清新的感觉,实现了超越,为你点赞闲适,更厉害了,读到了文字的背后。你来。无忧无虑。就是这一首诗带给我们的感觉。你们知道吗?就宋朝的大文豪苏轼也特别喜欢王维的作品,他曾经这么评价,一块儿读一读——
生:“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你们知道他这句话的的摩诘是说谁吗?
生:王维。
师:真棒,孩子们。当老师读到这首诗当中“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脑海中出现这一幅画面,寂静的山林,刚下完一场秋雨,山中的花草树木被雨水洗涤得更加苍翠,傍晚时分,行走在深山之中,感觉神清气爽。我为这画面起了一个名字叫——空山雨后图。你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脑海中发现画面了吗?那是怎样的画面呢?接下来让我们以诗读画,去感受诗诗中的诗情画意。孩子们,把你的学习单拿出来。想一想,填一填,试着给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起个名字,听明白了吗?好,开始。
师:这是哪个孩子写的,给大家分享一下,你脑海中浮现的一些画面和你给画面起的名字。
生:我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是明亮的月光……(被打断)
师:直接说你给画面起的名字。
生:我画面起的名字是明月照松图,清泉流石图、竹喧归女图、渔舟动蓬图。
师:最后一个有个好名字。好,还有一个孩子的。
师:我看到的是清泉石流图、莲动渔舟图、明月松间图、竹喧归女图。非常好,谢谢你,好,孩子们。你们脑海中的画面都写好名字了吗?接下来,选择你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幅图,对着同桌说一说,一会分享给大家,开始,准备一下。
师:谁愿意给大家分享一下画面来?
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明月照松图,明亮的月光照进松树林里面,假设把我带进这幅图里面,我会感觉心里舒畅了很多。
师:你把自己也带进了这幅图中,好一幅明月照松图。有没有同学也想分享这个画面?你来。
生:明月清泉图。月光经过丰富的枝叶照在了石头上面的清泉上,让我感到了一幅闲适的画面。
师:你还把自己的感受也说出来了。孩子,有一个字稍微换一下,这个画面就更加地美妙,月光怎样地,你觉得更有诗意些?
生:我觉得换成洒更有诗情画意。
师:其他孩子,你想分享哪个画面。
生:我想分享竹喧归女图。竹子的喧闹知让我知道了是洗衣物的女子归来了,所以辨声是辨别竹子的声音,从而知道是洗衣物的女子归来了。
师:这个画面好有旋律感,我们是先听到了声音,才能分辨是谁回来了,让这个画面有了一种灵动之感,真棒,孩子。谁也想分享?有没有同学喜欢这个画面的?
生:竹子沙沙作响,洗衣服的浣女回来了。
师:如果你把这画面再铺展开一下,想想这些浣女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就可以让画面更加具体些,能试一试吗?
生:竹子沙沙作响,洗衣服的浣女笑着,随着沙沙的响声回到了家中。
师:真好,我看到了浣女的表情。孩子,你想说哪幅?
生:我脑海中想象到了诗人听见竹子沙沙的声音,随着声音往外看去,看见了洗衣服的浣女面带微笑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师:真好,这个画面变得越来越丰富了,既有竹林,还有那欢声笑的浣女。嗯,真棒。孩子们,你喜欢哪副画面?
生:我喜欢春芳王孙图,像是诗人累了,坐在旁边的石头上一种新鲜感。
师:不仅看到了诗中的景,还看到了诗中的人。这个人知道是谁?
生:王维。
师:其他同学们还有要分享的?
生:我喜欢舟下莲动图。渔舟顺着水流流了过来,然后莲叶荷花动了起来,让我觉得这个画面很有动感。
师:好一副具有动感的鱼叶莲动图。你来说一说。
生:我喜欢明月照松图和清泉流石图。我仿佛看到了皎洁的月光从松间照映出来,照映在清泉田上,清泉发出波光粼粼的亮光。
师:你让这个画面有了光泽感,孩子们感觉到了吗?好,谢谢你,孩子。你们发现了没有,绝大部分同学印象深刻的画面的身都出自于这两联诗,我们读一下——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联诗的画面那么强,为什么呢?
生:我认为它应该就是诗人把它看到的写进来,它就是实际上真实存在的。
师:他捕捉到了许多景物,所以说画面感很强。
生:我觉得这几诗人还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让画面感很强。
师:孩子,你来说说看,哪里是动态的描写,哪里是静态的描写?
生: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清泉石上流是动态。竹喧归浣女是动态,莲动下渔舟是动态。
师:真棒。正是因为王维运用的这样动静结合的手法,才让我们感觉到这两联之中的画面感如此之强。它们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映成趣。那明月松间照应该怎么读?你说。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诗人当时清闲的感觉。
师:读出清闲之感,就是这个景物带给你的感觉。那些动态的描写应该怎么读呢?
生:可以读的快些,比如清泉石上流,水哗啦啦地流,流得很快,所以可以快点读。
师:很好,读出一种明快之感。我们试一下,孩子们,静态的时候读出一种宁静之感,动态的时候可以稍微明快一些,准备——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我们把声音可以放开一点,孩子们,其实你们知道吗?王维在许多作品中都运用了这样的写法,比如说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学会他的一首《鹿柴》读一下——
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师:是呀,空旷的山,能够听到人的声响。这真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那我们五年下学期,还要学一首王维的诗,叫《鸟鸣涧》,我们也一起读读——
生: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师:这首诗给你什么感觉?此时夜晚的春山是怎样的?你说。
生:我觉得空空荡荡的的,然后就是很悠闲。
师:孩子们,是不是很安静的一种感觉?虽然这首诗写到了花落月出和鸟鸣,但是却让我们感觉此时夜晚的春山是如此的宁静。这就叫——动静结合,相映成趣。在刚才的学习当中,我们头脑中的画面在我们刚才的努力下,越来越丰富起来,生动起来、生活起来。我们看到的月照松林图,还看到了清泉石上图,还有同学分享了浣女归来图,莲动渔舟图,让我们感觉这真像是苏轼所说的——
生:“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师:真好。我想说的是自古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像刚才那位男孩子想到的样,这画中还有人吗?通过这首诗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维呢?能不能结合诗句,联系你课前查阅的资料,跟同学们分享你自己的看法,同桌两人交流,开始。
生:因为王维创造这首诗时,是他被贬到安西,他在那的时候并没有感到沮丧,而是热爱自然,然后唱到了这首诗意,并在诗中传达了各种情感。
师:很好,热爱自然的王维总能发现自然中那独特的美感。你是通过联系资料看出来了,难怪王维能够成为山水田园派一代宗师。刚才我们已经感觉到了他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王维?
生:是善于观察的王维,如果王维不善于观察,像这些达官贵人一样就整天呆在家中,不去外面干什么,不可能发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景。
师:世间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美的眼睛。王维就是这样的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好,请写在黑板。很多同学课前查阅了资料,你也快速地看一下老师这个资料,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维?
生:交流。(听不清)
师:你读出了这首作者的写作背景,把你找到这个词也写在黑板上,也是非常厉害。王维身处人生的逆境,却能够写下这样的诗句,我们看出的是他的一种人生态度啊。
生:我觉得王维是一个轻狂的人。因为在老师的资料中有这么一句话,对政治的黑暗和虚伪 感到厌倦。这句话我读出了他对社会的……
师:这个词用的好像不是特别的准确。孩子们,资料中说他对当时政治的黑暗和虚伪感到厌倦。说明他不愿意参与官场的勾心斗角。这个词,我们换一下。
生:我觉得王维是一个高级的人。
师:这个你用的比较的准确,即使是在官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是这个意思吗?孩子,非常棒。读着读着,我们发现王维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变得丰富起来,他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人,还是一个一个半观半隐的人,还是一个应该有着高洁的志向的人,是这样的,孩子们,真棒。这一节课,我们以读悟诗,去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以诗入画,去感受无诗的画面之美;我们以画图读人,感受了诗人的志趣之美,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但在这节课的最后,让我们在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争取做到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准备——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听课反思:
连着听了两节国青赛的课,最大的感受是能展示的老师能力非凡。他们对于教材的解读是深刻的,他们的语言表达清晰且富有感染力,值得学习。
郝老师这节课可学之处太多啦!课堂设计由“读诗”“读画”“读人”三个板块组成的。板块安排巧妙,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学习古诗的基础,能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上下句等多种方法读懂古诗的大意,能够查阅资料了解诗人。老师把握学情很准备,只是在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好上反复朗读。
接着的部分,老师讲得很精彩。以大文豪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郝老师用小标题的形式呈现了诗的画面,这块的教学老师有教有扶,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明月照松图”“清泉流石图”“竹喧归女图”“渔舟动蓬图”接着学生说出了画面美。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也在此处毫无留痕讲了出来。“读人”这个部分是我能没有想到的,非常妙。老师依旧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个画中还有人?通过朗读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维?学生们结合资料,分享的自己的想法。让王维的形象丰富了很多,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透彻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