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分离焦虑》

坚持分享2885天。一天进步一点点,读书897(2025.11.6星期四)

    个案情况描述:女孩,五岁。幼儿园中班,家长让她跳级到大班。反映说,孩子中午睡不着觉,还说不想去幼儿园。发现带的被子包边被咬烂很多。

      核心原因分析: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来看:5岁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跳级打破了发展节奏的匹配性——大班社交规则、自主要求(如更快适应集体作息)超出儿童当前能力,引发心理应激;午睡本是安全感锚点,但环境突变给孩子带来了焦虑,孩子试图通过“咬被子”(口腔期残留的安抚行为)来缓解焦虑,属于“退行性防御机制”。

      从马勒理论视角来看:孩子正处于“分离-个体化”的“巩固阶段”(3-5岁),跳级导致过渡性客体(被子)的安抚功能强化——被子是“自我与外界的桥梁”,咬被子是对“环境失控”的补偿;同时,家长决策时可能没有兼顾孩子的“分离焦虑残留”,新环境的陌生感让孩子退回“共生期”的安抚模式,睡不着是焦虑的躯体化表现。

      这种情况,该怎么干预呢?

    首先缓解焦虑,重建安全感锚点

      保留过渡性客体的“完整性”:不指责咬被子行为,可换柔软无包边的被子,或让孩子带一件熟悉的小玩具(如毛绒玩具等),强化“可控感”。

      强化午睡仪式感:在家复刻幼儿园午睡流程(如睡前讲故事、轻拍后背),让孩子将“仪式”与“安全感”绑定,降低环境突变的冲击。或者按照孩子要求“午睡时把孩子揽入怀抱中”,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其次是适配发展节奏:调整跳级后的支持

        分阶段适应:与老师沟通,允许孩子午睡时先躺卧放松(不必强制入睡),逐步延长安静时间,避免“能力不匹配”加剧挫败感。

        社交支持:让老师协助孩子认识1-2个友善的大班同伴,减少“陌生社交圈”的孤独感,强化对新环境的归属感。

        亲子协作:修复“自主感”与“掌控感”。

        给予选择权:与孩子沟通“跳级后的感受”,允许她表达“不适应”,并共同制定小目标(如“本周尝试3天午睡安静躺卧”),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情绪命名与接纳:告诉孩子“睡不着、想咬被子是因为新环境有点陌生,妈妈/爸爸会陪着你适应”,避免孩子因“行为异常”产生自我否定。     

        长期调整:兼顾发展需求与环境适配。

        如果孩子持续1-2个月仍无法适应,可与幼儿园协商“过渡班”或暂时回调,避免长期应激影响自我认同。

        强化“分离-个体化”支持:日常多给孩子自主决策机会(如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零食),提升其应对环境变化的心理韧性。

    最后是关键提醒

        孩子的“咬被子”“睡不着”不是“调皮”,而是发展需求未被满足的信号——马勒理论强调“分离-个体化”需“足够安全的环境”,发展心理学则注重“节奏匹配”,干预核心是“先处理情绪,再适配环境”,而非强制孩子“适应规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