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打开我的Flomo APP(浮墨笔记),发现我最近一年的笔记数量已经达到595条,累计字数超过了33万字了,平均一条笔记560字。
这还不包含我在得到、微信里的笔记数量。不过这两个地方的笔记主要以划线摘录为主,跟浮墨里面的笔记,也就是我今天要说的笔记是不一样的两个概念。
基于浮墨里的笔记内容,我从今年开始每天更新公众号才会如此顺利,从过去的不知道写什么,到每天都有东西可写。
这些可以说都是阅读笔记帮助我做到的。
今天的文章,我就来分享一下几点:
为什么阅读笔记如此重要?
为什么我只看重浮墨里的笔记?
如何做好阅读笔记?
一 为什么笔记如此重要?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说,“为什么我读了那么多书,但记住的却不多呢?”。
我们还常常看到有人读完了一本书,心情很澎湃,很想跟人分享,但是指手画脚说了半天,却什么也没有表达清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很简单,大部分读书只是读,并没有思考。
我们回忆一下,平常自己是怎么读书的?
是不是翻开一本书,从头往下读,一页一页地读,看到有趣的、振奋的地方,点头称赞,然后拍个照片或者截个屏发下朋友圈,随口评论两句“牛啊”,“在读XXX”就完了。
然后收获了几个朋友点赞,心满意足。
这当然不是思考。
没有思考,也就意味着这些有趣的、振奋的东西是不可能进入到我们的大脑里面的,这样我们不但放下书就讲不出来,还会在两天后忘得一干二净。
就如同叔本华说过的: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考,我们只不过是在重复他人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读书而不加以思考,绝不会有心得,及时少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体在不久之后又会淡忘丧失。
那么我们该怎么思考呢?
很简单,一个字:写。
当读书受到触动的时候,就要把想法写下来。
写的过程中,我们就是在认真地完善感悟,形成自己的看法,集结成一个完整的逻辑。
每一次写笔记,都是对输入知识的思考和总结。
只有把看到的知识,经过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才算是真正完成了内化。
当一个知识是你自己归纳总结而成,而不是别人硬塞给你的,你就不会轻易忘记了。
二 为什么只看重Flomo里的笔记?
正如文章开始我说的,得到、微信里的笔记虽然也不少,但是主要是在原文上划线、摘录为主,算不上真正的笔记。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如果我们仅仅停留于摘录,我们摘录的是好东西,但是是别人思考的成果。
这是一种糟糕的学习方法,
因为抄录虽然可以让我们快速地记录下别人的思想成果,但是对自己的思考能力无事于补。
就像我们搭别人的车,是别人带我们走,不需要自己动脑筋,即便同你条路走了了很多次,再被问到怎么从A点到B处,依然是说不清。
因此《第二大脑》作者徐子沛说,摘录和拷贝是思考的敌人,也是第二大脑的敌人。
所谓的第二大脑,就是帮我们的储备和处理信息、思考的数字化记忆体。
例如Flomo,它不应该是一个数字化的摘抄本,而是要成为我思考的主战场。
因此,在Flomo里的笔记,是一个个有着完整框架的思考成果,它可以说是一篇文章的雏形,也可以说是我们大脑中的知识体系拼图中的一小块。
它的价值,远远大约N本好词好句摘抄本。
三 如何做好阅读笔记
做好阅读笔记有两个关键:
1、笔记必须是有框架的
当笔记有框架,就意味着输入标准化。
想象一下,工作中提交的报告,如果有模板框架,是不是就会提高写报告的效率,同时也会提高后续查找报告中内容的效率。
阅读笔记也是如此。
一篇笔记的框架包括原文摘抄+用自己的话进行转述+论证+行动指南
每次写笔记的时候,将相应的部分放入到框架里合适的地方即可。
一篇笔记500字左右,未来可以单篇笔记扩展成一篇文章,或者几篇笔记整合,形成一篇文章。
2、要有一款好用的笔记工具
可以做笔记的小程序很多,但是自从跟小米老师一起写卡片笔记以来,我就也默认使用了Flomo。
如今已经写卡将近2年,感觉Flomo跟读书笔记已经融入了一体。
它的好处在哪里呢?
我概括了以下三条
① 操作简易
这款小程序操作门槛极低,从手机端、网页端、微信端都可以直接记录,随心所欲,想记就记。
进入Flomo,界面相当简单,以从电脑端进入为例,点开APP,出现这样的画面,昨天是笔记数量统计,右边的大白框,就可以输入内容,点击绿色键,笔记就会保存下来的。
保存的笔记在手机上也能同步看到。
② 每篇笔记用标签分类
在记录笔记的时候,用#和主题词给笔记打标签。
打标签的好处是,能分类笔记,也能够在需要时快速调出同一个标签下的所有笔记。
例如说,当你想写一篇关于“何为好的公众号文章标题”的文章,你只调出标签“标题”,就能调出所有跟“标题”相关的
每条笔记可以打上好几个标签,例如#读书 #写作 #知识体系。
③ 笔记双向关联
每记录一条笔记,就等于收集一张卡片。
相同领域的卡片通过标签归类在一起,还可以将A卡片链接到B卡片,当打开A卡片,就可以顺藤摸瓜,找到B卡片,从而将AB卡的内容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观点。
通过卡片的自由连接和关系的逐渐生长,可以建立起一个更加全面和灵活的知识结构,我们的文章也也就会越来越有深度和思考价值。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感谢你看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