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感到惭愧 只需做出努力和改变
——《家庭的觉醒》读后感
文/徐立华
“每个家长都知道他们不应该对孩子吼叫。尽管如此,所有的家长有时也难免触犯并感到惭愧。为什么呢?因为了解某件事与把它融入生活是非常不同的。前者需要知识,而后者需要智慧和时间。为人父母,一方面需要方法和策略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需要一定程度的成熟的情绪,才能有效而强有力地去执行这些方法和策略。简而言之,为人父母需要一生致力于每时每刻的改变和成长。”
作者作者沙法丽.萨巴瑞道出了我们很多为人父母的现状,我们在理论上都知道不应该对自己的孩子吼叫,我们也不会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简单粗暴的家长,但是在我们没有遇到状况时都能心平气和地接受这些观点,可是一旦问题出现,一旦孩子不按照我们的预期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现超出我们心里接受的范围,我们的情绪就会爆发,我们的反应就会失去理性的控制,之前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也无法落实到行动上。
为什么会这样呢?正如作者分析的那样,身为父母,我们需要具有一定成熟程度的情绪,而我们自身的情绪稳定程度不是因为我们做了父母就具备的,也不是在我们认识到这个观点之后一个短时间内可以修炼完成的事情,我们对情绪的觉察和处理是我们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一点一点形成的,而且一旦形成是很难改变的。
曾经听说身体是有记忆的,身体的各种经历,特别是伤痛,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我个人认为情绪也是有记忆的,当我们形成了对待情绪的固定方式,当我们习惯了任由情绪的释放,那么这种记忆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得到强化,深入到我们的潜意识之中,所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情绪会在我们的大脑反应之前就会自动反应出来,让我们来不及去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判断,再做出反应。不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但是每次自己的情绪爆发的时候真的感觉像未经过大脑似的,往往都是在事后反思的时候觉察出自己的不当。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事后愧疚或者是后悔,但是事情已经发生,或许不希望的结果也已经造成,这时对自己的自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我觉得不必过度责备自己,认识到问题和情况就好,接受这样的自己,因为这就是真实的自己,也是不能因为自责而立刻改变的自己,不妨在这样的自己的基础上想想,到底是什么情况,是什么触发了自己的情绪,情绪背后的根源是什么,接下来怎么能把事情处理的更好一些,想想下一步的解决方法。或许我们在自责时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用自责来避免外界的批评、得到别人的理解,但是只有自责是不解决问题的,也不要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再进一步想一想,哪有绝对的“对”与“错”呢?我们判断对错的标准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既然这样又何必纠结于是非对错呢?专注于事情的存在和想要前进的方向才会让我们从情绪中走出来,继续行动。对自己这样,对孩子不更需要这样吗?我们本身都在各种问题中,我们自己也不能做到恰当和适度,我们又怎么能因为孩子的行为而妄下结论和断言呢?更不消说,我们有时候对孩子的要求高于对自己的要求呢。
作者说,“认为父母本能地知道要说什么,以及在任何特定的时刻都知道怎么看待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误解。同样错误的是,将养育子女想象成一件简单、有趣和充满回报的事。”是的,虽然身为父母,但是我们自身也不确切知道我们在各种情况下具体怎么做,我们往往都是根据自身的成长经历或者根据自己的本能反应自然地做出各种反应,自身成长经历中的影响是很关键的,但是那又是无从选择的,自身的本能反应又常常是无法控制的。但是好在现在媒体的作用让我们越来越多地有机会去学习和进步,当我们的认知水平越来越高的时候,对我们的帮助会越来越大,也会逐渐地让我们的认知融入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关于父母对养育孩子的一个观点是“养儿防老”,认为我们养育孩子就是为自己的将来做好保障,解决我们年老无力时的后顾之忧,这种观点传统又实际,但是我更愿意相信养育孩子就是一个陪伴和成长的过程,像作者说的那样,养育孩子不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也不会是一件有趣而充满回报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中的确是充满趣味和回报的,趣味在我们和孩子真心相伴的真实连接里,回报是我们因为做了父母而成长的更快,我们的生活经历更加丰富和多彩。
如果我能够关注和孩子相处的每一个当下,我会觉得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个时刻都是生命赠与我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我对孩子的到来心中充满感激。
作者说,为人父母需要一生致力于每时每刻的改变和成长,是的,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未知和孩子一起出发吧,什么时候觉察都不晚,我们一直在成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