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念小学、中学、大学...甚至博士,花了十几二十年的时间来学习,其实都是在为将来某一天,做准备、做积累。
这会让人有一种思维惯性。一件事开始前,我们总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总是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准备。
但是,这种工程量巨大的准备,往往会挤压一个人的信心,消磨一个人的斗志,最后那件事根本就不曾开始过。
你不该对这个观点持有疑问。就拿写作这事儿来说吧,有多少人学了写作课程后,仍然没有写出一篇文章?
应该不少吧?我问过学过的人,他们的理由是:还没掌握足够多的写作知识和技巧。
可是,如果你问他们,什么才叫“足够多”?相信他们自己也根本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因为“足够多”只是逃避行动的一个合理借口。这会让你持续处于学习阶段,而不是行动阶段。
学习是输入,没有结果体现,也没那么残酷。而行动,就要接受现实的审判。这意味着你可能会失败,也更有可能会看清自己原来一无是处。
这些都会增加你行动的负担,让你只想处于准备状态。
所以,如果你真想精通某样东西,尽管去做吧,而不是去学。
我不是否定学习的作用。我以前说过这个概念,知识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
显性知识可以提炼出来,用语言、文字或者动作示范给你看,但显性知识对一个人精通某项技能,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而真正起大作用的是隐性知识。
但是,隐性知识却只存在于你的五蕴之中,你能感知,也能运用,可是很抱歉,就是无法传递给他人。你只有在行动中,才能让隐性知识得到积累。
我可以说一个秘密:我文章中很多的想法和构思,都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才出现的,而不是事先准备好的。
我甚至不知道这些想法和构思是怎么来的,就是写着写着突然就跳了出来。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感受,其实很多作者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