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几天,写的第一篇小文被选入专题,着实开心,在心里琢磨了好久的文字终于流露出来,特别舒畅,脑袋也特别放松,给自己内心也有了一个交代,这也许就是表达交流的魅力所在。
想想自己与文字(特指写成的文章)的缘分时深时浅。记得小学一、二年级开始,老师每天布置写日记,日记是什么、日记怎么写根本一无所知,当然到底该写什么也根本不知道,常常是妈妈念一小段,我再写到日记本上,清楚地记得,妈妈教我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写了一篇不错的日记,还叫我仿照句子“……直到哥哥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才缓过神来,并暗暗称赞到:社会主义就是好哇!……”写在文章的末尾,很是增色。
后来,一本已不记得怎么得来的《作文选》悄然来到我的身边,封面有好看的图案,翻开里面既有文字又有配图,这本书深深把我吸引。清楚地记得书的扉页是一段励志小故事,第一篇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节选),第二篇是《刘家峡水电站游记》,关于描写撒哈拉沙漠的片段还有去刘家峡水电站风景描写以及父子对话的片段让我初步触摸到了文字的魅力,它们可以让读者“读刻”即“想刻”、“想刻”即“知刻”,透过朴实的文字确实让我有了对这两个地方心驰神往的感觉。还记得我把里面的这些片段背了下来,经常引用和仿照,殊不知,就是这本《作文选》让我与文字的缘分渐渐深入。
影响我较深的书籍还有每学期学校发的读本,这本书学校一般不用,好多同学一般是发下的时候有多新,卖废书的时候还是多新。而我,却把这些书当做了宝贝,在课外书极其缺乏的年代,它们为我提供了丰硕的精神食粮。我看到了玄幻美丽的北极光,遇到了大作家叶圣陶爷爷,还上演了一幕晁盖智取生辰纲;羽扇纶巾的诸葛亮给我送来智慧,知识渊博的法布尔带我走进昆虫世界,玲珑可人的小姑娘让我爱上她的家乡……“如饥似渴”的感觉已经久违,但拿这个词来形容10左右的我却恰如其分。我常常趴在房顶看书,苍穹为顶,书为席,视野甚是开阔,心境也格外安宁,只感觉有文字如涓涓细流流到心房……那时我还习惯带一本新华字典,把词语、成语、多音字等都查出来做成卡片,现在翻出来都为自己的毅力惊叹。
后来渐渐升学,为考试而读书,为得分而写作文,为毕业而写论文,用心读书则寥寥无几。有时真的能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孤独,有时也能感觉到自己说话语言匮乏,我想这已经到了不得不读书的地步,想想实在悲哀!
如今的我重拾书籍,重温文字,愿能在读书、写作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笃信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