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把自己想成一个侦探,在寻找一本书的主题或思想的线索。你会发现自己节约了很多时间,高兴自己掌握了更多的重点,最后发现阅读是比想象中要简单的事情。
对一本书进行精读也就是分析阅读前,为了保证我们没有找错书,要首先进行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是非常主动地阅读,需要集中精神。
需要把自己想成一个侦探,在寻找一本书的主题或思想的线索。保持随时敏感,就容易把一切状况弄清楚。
需要留意我们所提出的建议,会帮助你保持这样的态度。
你会发现自己节约了很多时间,高兴自己掌握了更多的重点,最后发现阅读是比想象中要简单的事情。
检视阅读有两种;这两种其实一体两面的事情,不要分割开来;
1、系统略读
目标是发现这本书值不值得咱们多花时间仔细阅读;
这像是一个打谷的过程,能帮助你从槽糠中过滤出真正营养的谷核。
记住略读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
首先先看书名页,有序就先看序。——对主题有一定概念,并且将这本书归类,再想到本类书中其他你看过的书。
然后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像是旅行出发前看下地图一样
书中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 找到重要词汇,关乎作者意图和态度的新方法。(就是一篇论文的关键词)
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宣传文案等待,如果写的不好,多半文章也很一般。
接下来,开始真正️略读一本书了。(或者放在一边,觉得没有必要在看)
从目录中找几个看来和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如果这些篇章在开头或结尾有摘要说明,就仔细看这些说明就行。
最后一步,把书打开,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不要忽略最后几页的主题重现。‼️‼️
这样花几分钟或小于一小时的时间,对这本书了解就很多了。
最后的结果或目标:确定好这本书是否值得花时间?书的分类?
2、粗浅阅读
我们的规则是: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只注意你能理解的部分,不要为了一些没法理解了解的东西而停顿。一旦和它纠缠,就很难脱困而出。
读第二遍的时候,你对那个地方的了解可能会多一些,但是在那之前,你必须至少将这本书先从头到尾读一遍才行,然后可以达到50%的理解。
就算不重读,也能达到对一本难度很高的书达到50%的地步,不至于对这本书一无所知的好。
而我们大部分的教育都是让我去注意不懂的地方。但是如果时候不到就去查字典停下来,只会妨碍我们的阅读,而非帮助。
就和鲁迅 莎士比亚 古文言文一样,一直看注解,就失去了第一次快速阅读的快乐。
阅读的速度在粗浅阅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大多数人应该都有能力比他们现在读的速度还更快一点。很多东西还不值得我们花那么多时间来读,如果不能快一点阅读的话,简直是在浪费时间。
要了解一本难读的书,其间的障碍,主要是因为阅读者在面对一本困难和值得读的书时,完全不知道如何是好。他不知道阅读的规则,也不懂得运用心智的力量来做这件事。不论他读的多快,也不会获得更多,因为事实上,他更本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就算找到了,也不清楚是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
不仅读得快,还要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速度是恰当的。
检视阅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
即使要做分析阅读,也不应该用一样的速度来通读全书。无论是多难读的书,都应该选择合适的速度去加快或减慢。
读书的速度与生理有关:可以刻意练习——避免停留与倒退
用手指来指着加快阅读速度。用双手来训练自己的眼睛,手指比眼睛速度稍快:可以增加2-3倍的速度。
其次也要注意到粗浅阅读中理解力的问题。
速度增加和提升注意力的同时,尤其是速读,理解力其实没有提升;
一个读者能正确的回答许多更多进一步的问题,才表示有更高一层的理解力,这是速读课程都不要求的东西,也几乎没有人知道要如何回答这类的问题。
速读的问题都出现在理解力上。这里所谓的理解力是超越基础阅读层次以上的理解力。
简而言之,系统略读➕粗浅阅读=分析阅读预备动作。
前者是为了帮助读者分析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回答的问题,了解本书的架构;——查看地图准备出发
后者是为了帮助阅读者在分析阅读中进入第二个阶段。——了解全书50%的内容
知道一门艺术的规则,和养成习惯是不同的,一开始你做不好的事,慢慢就会得心应手,就像自然天生一样。你好像生来就会做这件事,就跟你走路或吃饭一样自然。这也是为什么说习惯是第二天性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