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孔子开始重视并广为流传,因此孔子有教师之师之称。其实从人初始有思想开始就衍生出了学习的动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想要养成良好的风俗,那么就必须要从兴办教育入手。而教育成了首要的任务,《尚书·商书》中《兑命》曰:“念终始典与学。”在《学记》中也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郑玄:学则睹已行之所短,教则见已道之所未达。虽然有高明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能知道其中的奥秘,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书育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知识的不足,最后才能自我反省。
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育和学习相互发生作用,教育别人的同时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很多刚刚入行老师的时候总有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味其实更多的是不知者无畏,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而对待知识有了更多的敬畏,总觉得还有很多未知。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大凡学习,如果学为官,就先教他与职务有关的事情;要做学者,就先教他坚定的志向。现在我们都说毕业意味着失业,就是因为在学校只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而没有对于未来有规划有实战,一走出校门就满脸的迷茫。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其原因就是对待学生过多内容、过高难度、过贪多样化。因此在改善的时候提出:“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对待问题防范于未然、学习时间适时、不超过学生接受能力、学会互相学习。
教育中失败与成功的缘由大多与教学者有关,但是参与其中的学习者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这四种过失是因为学习的人的心理素质各有不同,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学生的优点而补救其过失,现在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未来有个好工作,生活容易点,功利性比较强了。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于学习的人,老师教的轻松,学习的效果也加倍,学生跟着老师学到了知识也归功于老师。不擅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勤劳,他的学习效果也只有正常人的一半,学生跟着老师学习还要埋怨老师。
因此,“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尊道,尊道然后民知敬学。”尊师重道的最主要的思想应该就是孔子认为的以德统治,通过治学等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实践礼,进而感化,培养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