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虽然长大了,长的很大了,但,却从未成长。
《海上钢琴师》1900就是这样一个人。电影的意象隐喻如此绝妙,人,船,海,犹如婴儿,母亲的子宫,母亲的肚子。这三个素材贯穿整部影片。1900是被遗弃在这艘游轮上的一个弃儿。被船上一名铲煤工发现并收养同时取名为1900。1900长到大概四五岁时问“爸爸”,妈妈是什么?铲煤工“爸爸”解释说,“妈妈是一匹马,经常能跑赢夺冠,人们都愿意在它身上下注”。1900长到大概六七岁时,“爸爸”去世了。从此1900便一人存在于游轮上。一天他跌跌撞撞闯进了游轮上层贵宾舱,看见一部钢琴便信手弹奏起来,美妙的琴声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人们惊叹着他的琴声,但没人知道他是从哪里学的。就这样,钢琴成了他的语言,他的知音,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甚至可以猜想,他成了钢琴还是钢琴成了他。游轮无数次靠岸,无数次抵达,把游客送去一个个心之所向,人们都好奇1900为什么从不下船,是的,从小到大,1900目送着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上岸、离去,包括那位让他爱意萌生、意乱情迷到词不达意的美丽女孩,但他从未曾下过船。唯一的好友极尽言辞劝说1900应该下一回陆地,就当是为了寻找那位意中人也很值得。当1900步履沉重地一步一步压在连接船与陆地的这道舷梯时(这里的舷梯像极了婴儿将要经历出生的产道),下到一半,他抬头看到的是陆地上无尽头的石柱森林,而一扇扇窗就象是无尽头的“琴键”,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街道都是通向无尽头的不知道什么方向......。太可怕了!对于具有安全感的人来说,这些的“无尽头”更可能会引起人的好奇,进而激发出探索的欲望。而对于缺乏安全感的人来说--1900,这些所有的“无尽头”则意味着对未知的恐慌、恐惧进而激发他退缩、回避的自我保护本能。1900用力把头上的帽子一挥落入大海,便轻快转身朝着船舷上走去。故事到此其实基本已给出答案,但结尾是这艘运行年限已到的游轮被决定要炸毁,1900最终也无法走出这个母亲的“子宫”,而宁愿与之一同毁灭方得生命的安宁。
缺乏安全感的人,没有力量去面对未知,对于陌生环境或人,他们会感到恐慌、怀疑、想要回避、退缩,有时候甚至会采取攻击的模式来确保自己的安全。
1900是个弃儿,从小到大无法获得足够的成长力量,他不知道自己是谁,连名字都没有,不知道“妈妈”是什么,没有与人往的经验,没有与世界、与社会相处的方法,对于这些他永远只是一名看客。自我的虚弱,生命的虚渺,只有琴键才能感知生命,表达生命。个体都是通过与母亲的分离来感知“你”和“我”,而1900,他可能永远无法知晓“我”的意义,“我”是什么,“我”会怎样......。当他看到陆地的样子,他感受到的是各种“无尽头”带给他的无力,不可预知的失控感,使他迷茫、恐惧、惊慌失措。他只有缩回去才感到可以安全地活着,才能够继续生命的演奏。那道象征母亲产道的舷梯,始终没有迎来1900 的“出生”,所以即使他长大到大概二三十岁,但他的自我却从来未得到成长。
看过一些影评,大都是赞叹1900摒弃物质用生命守护精神家园的精神。当然可以把1900对陆地一切的态度能看成是对现代文明的讽刺、质疑和批判。但解决或对抗现代文明的“无尽头”就一定要用生命的陨灭完成么?所以我宁愿把这部片看成一部心理影片,编者对另样生命状态的描写,而非对纯粹精神领域的讴歌。1900对现代文明的态度本质不是不想,而是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