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探索完了少年的阳明之后,在少年下一个阶段就是青年了,而在青年这个时间是作为或者说立下志向的最好时机,他们会在这一刻做出抉择,而王阳明也并不例外,他开始对那五溺做出了思考,最后选择了能够帮助自己成为圣贤的道路。
王阳明成为圣贤的志是非常的远大的,所以他就得去求助一些和他志同道合的亦师亦友。所以他就找到了娄谅,和娄谅进行了一次谈话。而娄谅的话,和王阳明想得到的话是一样的,他认为要成为圣人必须学,很多人都是通过一步一步的学而达到了理想的层次,而王阳明也会认为,学肯定是成为圣贤之路上无可避开的点。但是王阳明还认为成为是不只是要学,而且还要行出来,将学的知识转化一下,体现在自己的身上。他认为,为了成为圣学是根本,所以他才会学。这是因为他的方向决定了他将要如何去学的方式。而同样是学,他的老师以及他的父亲都认为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辞章之习,也就是考取功名,为了做官,为了有大奉禄。他和圣贤有一点岔开了。
所以阳明开始了学习来成为圣贤的道路,而他第一个所要学习的人物就是在宋朝朱熹所创造的格物之学,他学习了朱熹格竹,但是却并没有成功,朱熹所说的一草一木皆含至理,让阳明理解不透。所以杨明得出的结果就是让自己大病一场,反而让杨明认为圣贤是有份的,只有那些有好体格的人才能达到圣贤的层次。所以他开始学习辞章之习。
在此之前,我们要明确一点,他的目标是成为圣贤所以在学完此章之后,他仍然会发现学词章也没有用,只能转回朱熹这条道路上继续去思考,继续去悟,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这后来的阳明悟出来了道理。
之所以他没有像朱熹一样格竹悟出来,道理是因为他把朱熹的理太过于外化了,朱熹的理是在一草一木里含着生生不息之理,而不是盯着草,然后让它流露出真理来。但是需要在内在的理解中慢慢的悟出来的。这是阳明太过外化,觉得物质才是根本,才会导致这是格竹的失败。
而格竹事件在这一方面的思考,也让阳明对格竹这件事产生了怀疑,认为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但是他马上就明白了格竹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在先生26岁的时候,王阳明发现,现在的武科举仅仅能让一些有个体能力的大头兵来上任,而无法体现出很多人有着统将之才。并且现在朝廷缺少的人才并不是那些有个体能力的人,而是需要有一个会兵法,能够百战百胜的将军。于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圣贤梦,他开始学习兵法 ,这对圣贤梦是一种外推,也就是在立功立德立言中的立功。也当然,有一部分小原因是为了国家。
但是他做出这样的决策,他的父亲也就是那一个想让他及第的人,到底会不会同意呢?肯定是不会同意的,这时候的父亲,他仅仅只能在理性和情感上来对阳明有一种支持,然而阳明有德性那一层面的事情在父亲这里就会不懂,所以也就自然得不到他的支持,他认为先读书才是关键。
王阳明一直都没有放弃对圣贤梦的一种追求,但是他依旧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方法,所以现在他辞章之习出现了很多的疑惑,因为他发现磁场并不能实现自己的梦,只能让自己的钱或者权利变得更多。所以为了他的圣贤梦,王阳明开始求了师友,但是因为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所以他只能重新回到朱熹的书来继续思考。他读到了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本心,读书的本心就居敬持志,而读书的方法就是循序致精。在这样的方法下,他开始逐渐理解朱熹的意思了。但是他人就不能把自己的心和外在的物体做一种融合,不能把它们变为同一种东西。但是他也找到了一种方法,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和悟。因为有很多困惑,所以让他的旧疾复发所以这段时间内他就一直在谈着养生,而在谈着养生的同时,也在同时悟道。
今年的杨明就是这样,一直在为了自己的一个志向而去追求,不管通过什么方法,他在努力的尝试怎么去当圣贤?但是我却并没有这样想,现在的我正在全方面的探知,对自己喜欢的领域做出探索,但没有确定自己最后要做什么?也并没有说你我喜欢的事情,就是为了实现我的志向,因为我现在的志向,或者我说我现在的那个道,并没有想出来,所以我现在做的事情,仅仅只是为了让自己目标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