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是不是很熟悉啊,马上就会想到张艺谋执导的那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曾经创下了2006年华语电影的票房冠军。
想想时间真是稍纵即逝,这部电影距离现在已经16年了,岁月催人老啊!
看到这部电影大片的片名,我们的思绪会回到16年前,那时的我们还很年轻嘛,一派岁月静好,幸福祥和的模样。
我们再往前追溯哈,虽然这部电影改编自曹禺的话剧《雷雨》,但是电影名和故事背景却是出自一个人的一首诗。
这首铿锵有力、气魄恢宏的诗就出自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之手。
我们今天来聊黄巢,黄巢(820年-884年),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黄巢背景深厚,其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家庭条件在当地相当富裕,可谓富甲一方。
含着金钥匙出生的黄巢更是自幼聪慧,五岁就能对诗,小小年纪便留下一首名诗:“飒飒西风满院栽,芯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仅此一首就将黄巢神童之名传扬的人尽皆知,此后成长中,黄巢更是文武双全,精擅骑射,文墨娴熟。
可想而知,有这样的身份背景和实力,黄巢自然胸有抱负,希望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建功立业,名垂千古。
可是,上天好像在和他开玩笑,成年后的黄巢屡试不第,无论怎么努力他就是考不上进士。
公元874年(乾符元年)唐朝各地水旱灾害不断,黄河南北两岸庄稼几乎全部绝收,朝廷财政紧缺赈灾不力,地方官府强逼百姓缴租纳税,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
声势浩大的王仙芝起义爆发后,黄巢便与兄弟子侄八人响应起义,提出“天补平均”的口号揭竿而起,短短时间就坐拥数万军队。
公元877年(乾符四年)二月,黄巢带领军队采取流窜作战方式先后攻陷过各个地区。
次年王仙芝起义被镇压,后王仙芝身死。
黄巢接收所有农民起义势力,号称“冲天大将军”,先是围困广州,抢掠外国胡人钱财作为军饷,又很快攻占洛阳,西进潼关。
在这一阶段,黄巢和他的军队可谓爱民如子,甚至因此获得“率土大将军”的美称,所过之处于民秋毫无犯,军纪严肃,得到很多下层百姓的欢迎。
公元880年十二月十三日,黄巢率军攻陷长安城,建立大齐政权,直接动摇了唐朝统治,断尽了唐朝气数。
挺进长安时,黄巢已经60岁了,于12月13日在含元殿称帝,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并大赦天下。
其实,在王仙芝死后,黄巢的义军便开始遭遇败战。
他自立为王后,更是有些独断专行,甚至一度被招安,封为“右卫将军”。
而他的江山仅仅坐了3年多,公元884年5月,黄巢退至陈州北的故阳里,遭遇连日暴雨,伤亡惨重。
李克乘胜追击,义军大败,部将多数投降。
又是一个下雨天,黄巢被自己的外甥林言斩首,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正式宣告结束。
13年后,朱温逼唐哀帝禅位,盛极一时的唐朝也走向了末路,五代十国正式开启。
我们回头再看这首诗。说实话,这首诗写得相当豪放,不逊色于盛唐时期的顶级边塞诗,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黄巢内心的志向远大。
如果不是唐朝末期官不为民,朝政混乱,也许黄巢真的能成为和杜牧、李商隐那样有名的大诗人。
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
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愈发不满。
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黄巢
赏析
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起义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待到秋来九月八
开头一句的意思是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
不第:科举落第。
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起义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我花开后百花杀
第二句意思是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杀:草木枯萎。《吕氏春秋·应同》:“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起义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黄金甲:指金黄色铠甲般的菊花。
第三、四句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
“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
“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
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
“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
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
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
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
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
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