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读书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关于读书,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在大学时期,图书馆靠窗、有阳光照进去的座位,一本书、一杯热水、还有一整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小说的世界而中无法自拔。若干个这样无比惬意、自在的难忘时刻,让我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开了人生新的开关。
看过的书涉及小说、自传、人生哲理、历史、经济以及工具类的书等,读书笔记做了很多,读完每本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笔记中的那些感想和书摘。最近偶然翻起这些笔记,书中深刻的情节、意味深长的话、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像尘封已久的记忆盒子突然打开了似的。这时候脑海中一闪而过的一个疑问把我拉回了现实,那就是读那么多书是为了什么?读书的意义何在?
在《胡适谈读书》中,胡适曾总结过“为什么读书”的三个原因:
1.继承前人的遗产
2.读更多的书
3.丰富思想,解决困难
前两个都是为了增长知识,后者是为了产生思想智慧,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人类的文明是由一代代积累而成,没有谁可以凭空创造,所有的创造都是站在前人的成果上,并且个人的聪明能力有限,所以,聪明人都会选择读书。读书并非易事,读更多的书,增长更多的知识,才能更容易的读书,读书越多,知识越多,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一通百通、左右逢源。书本的知识都是表面的,重要的是将它转化为思想,增长智慧,并且学以致用,在现实中遇到问题时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王蒙在《诗酒趁年华》中也谈论过读书的目的,他说“越是喜欢这本书,就越要认真对待,读此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知道其中一两点说法,或者是应付一次考试,又或者是为了消遣。而是想从中获得一点智慧,或者是想获得一点原来未知的信息,从而增加对人生、对世界的了解”。读完一本书很容易,花费时间和精力都能做到,真正的难题是从书中受到启发,并总结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和智慧。
古今中外,很多名人都对读书这件事有过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见解。马克思说“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为,而且知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继承性,作为人类认知成果的间接作用不容忽视,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者传授的方式获得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知的必要途径”。林语堂在谈论阅读时也说过“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就时间,空间而言简直就被监禁于周遭的环境中。他的生活完全公式化,他只限于和几个朋友接触,只看到他生活环境中发生的事情,他无法逃脱这个监狱。但当他拿起一本书,他立刻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到另一个国家,或另一个时代,讨论一个从未想过的问题。”
历史的长河中,应该还有很多人对“读书的意义何在?”这个疑问产生过困惑、迷茫,他们在经历过知识的沉淀、智慧的积累和思考之后,最终都找到了自己的答案。生活有无数种打开方式,每个人的生活是对所有可能生活的一个取样,要挣脱这样单一取样的天然限制,读书或许是个捷径,了解越多,对未来的生活才能越有想象力。工作中每个人是自己所擅长领域的专家,而通过读书能够了解到更多领域的新知,满足自己无限的好奇心。
学生时代,读书是为了学业;成人之后,读书才真正为了兴趣而读书,为认识自己,为理解社会,也为解决问题,而读有用之书。杨澜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一段话“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其实,当你在思考读书有什么意义的时候,这就是读书的意义本身。分享一句个人喜欢的话“读书和旅行一样,都是在别人的世界里,寻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