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与几位老伙计聊了很多,新年开工的第一周对未来进行深度的剖析,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认知中去感受未来。
我们的话题纷杂,从课程设计到未来规划,从个人成长到AI时代的生存法则。聊着聊着,大家都有不少感触,对于未来的思考毫无保留的分享出来,或许能给老伙计、新伙计带来启发。
【法则一:用行动破解自我怀疑的量子纠缠】
昨天,一位小伙伴在犹豫是否报名“会写营”时,向我吐露心声:“我总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
这不禁让我想起过去几年,有不少小伙伴也说过类似的话,粗略算来,至少有上百人。
遗憾的是,几年后我再遇到他们,大部分人还是那句老话——“我还没有准备好”。
这让我联想到薛定谔的猫:在真正行动之前,我们似乎永远处于“行与不行”的叠加态,既渴望迈出这一步,又害怕面对未知的挑战。
28岁的产品经理阿May分享了她的蜕变故事:三年前,她连Axure都不会用,却硬是接下了没人愿意接手的医疗APP项目。白天啃交互设计手册,晚上蹲在医院观察医生的工作流程。
三个月后,她设计的门诊系统让患者候诊时间缩短了40%。
后来她才明白,所谓“准备好”是个伪命题。就像学游泳,岸上研究再多姿势,都不如直接跳进水里扑腾。
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过去我写过8本书,但没有一本是真正“完稿”后再去联系出版的。我的做法是:先写大纲、策划方案和样章,完成这些初步工作后,就会去找经纪人和出版社洽谈。
这并不是说要等到一切都完美无缺才行动,而是通过一个大概的框架,先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一旦选定了出版社并签订合作协议,我就会全力以赴完成后续的创作。
这其实也反映了一个道理:如果你觉得自己“行”,你或许能行,甚至一定能行;但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行”,那可能真的就很难行得通。很多时候,迈出第一步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在“准备好”这个借口里停滞不前。
正如《哪吒》的导演饺子所说:“出来混,首先是要出来,很多潜力都是逼出来的。”
这让我想起任正非那句“先开一枪再瞄准”。怀疑自己时,更要行动起来,哪怕跌跌撞撞,也比原地踏步强。
在VUCA时代,行动本身就是最好的导航仪。“先开始,再完美”才是做事的方法。
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做到100分,所有的成功都是从尝试开始的。
你不需要等到自己“准备好了”才行动,因为永远没有“完全准备好”的那一刻。
当你陷入“我不行”的思维沼泽时,记住这个公式:
完成度60%的行动>完美度100%的构想。
因为真实世界的反馈,永远比脑海中的模拟战更有价值。
【法则二:过程崇拜者的隐秘狂欢】
有人给我算过一笔账:买彩票的人99%幻想中大奖,但真正研究概率论的不足1%。这像极了我们这代人的生存悖论——渴望财务自由却懒得记账,羡慕八块腹肌却从不运动。
炒股的人都幻想自己从10万到1000万,甚至更高,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股市的底层逻辑,如何仓位管理,如何进场,如何出场,如何屏蔽各种无效、干扰的信息。
人们总是想要好的结果,却不愿意尝试过程。这其实是人性。我们都希望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但现实是,几乎所有人都是从0起步的。
想要好结果,先接受过程,
有一个实验跟踪了200位科技创业者,发现成功者有个共同特征——痴迷于建立"过程仪式"。有位AI独角兽创始人,每天雷打不动花2小时写代码日记,记录每个bug的解决路径。这个习惯他坚持了2190天,最终形成独特的算法直觉。
一位刚转行的伙计说:“我刚开始学编程时,觉得自己像个白痴,连最简单的代码都写不出来。但后来我告诉自己,先别管结果,每天学一点,写一点。半年后,我居然能独立完成一个小项目了。”
他的经历让我明白,成长的过程就像爬楼梯,总得一步一步来。你不可能跳过第一步,直接到达第十步。
这印证了《原子习惯》的核心观点:人们总是高估决定性时刻,低估每日微改进。就像复利曲线,前期的积累看似微不足道,但越过某个奇点就会爆发式增长。
下次当你焦虑35岁危机时,不妨自问:过去五年,可曾为某个技能投入过1000小时?
沉淀下来,专注下来,先跨出第一步,才可能有第二。
别总盯着结果看,试着享受过程。每一次尝试,哪怕失败了,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
【法则三:AI时代的"反脆弱"生存包】
先抛出观点,AI时代,不变的永远是自我投资。
聊到未来,大家不可避免地谈到了AI。
有人说:“AI会不会替代人类?”也有人说:“AI会不会毁灭人类?”这些问题听起来很宏大,但其实谁也说不准。毕竟,未来每天都在变化,谁也无法预测十年后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在这个时代,我们甚至不知道3-5年后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当ChatGPT-4o演示实时视觉推理时,很多医生很焦虑:"我们苦读十年,AI看片只需0.8秒?"
原来顶尖医生正在进化出新技能:用AI处理常规影像,自己专注复杂病例和医患沟通。这揭示了个体对抗技术洪流的三大护城河:人性化服务、跨领域整合、终身学习力。就像诺基亚CEO那句泣血反思:"我们什么都没做错,但不知道为什么输了。"
在这个算法即权力的时代,我给自己定制了"3×10%生存法则":
每月10%收入定投知识付费,每天10%时间进行跨学科学习,每年10%资金配置硬核技能。
这不是内卷,而是打造个人的"反脆弱系统"——就像塔勒布说的,有些事物能从冲击中受益,当暴露在波动性、随机性、混乱和压力时,反而能茁壮成长。
一位伙计分享了他的习惯:“我每年都会拿出10%的收入投资自己,比如买书、上课、健身。这些投资短期内可能看不到回报,但长期来看,它们让我变得更值钱。”
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无论是学习新技能,还是保持健康的身体,都是对未来最好的投资。
————
未来三年没有安全区,但存在无数可能性。
那些在自我怀疑中依然坚持行动的人,那些把过程当成修行的人,那些用认知复利对抗技术爆炸的人。真正的未来主义者,从不用望远镜眺望远方,而是用显微镜雕刻当下。与其预测风暴,不如学会在雨中起舞。
愿新的一年,我们都更好!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