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的共读活动,王莉莉老师带领我们一起进行焦点讨论法解决问题的练习。
讨论前,莉莉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发生在班级的真实案例:课后延时服务时间,老师在前面批阅作业,一个孩子(C)趁前面同学(A)不注意,在他后背贴了一张纸条,上面还写着“猪”这样的侮辱性词汇。这个孩子正委屈时,斜后方的一个同学(B)扔了一个小纸团,正打在A的眼睛上,A一下子哭起来。老师发现了,批评了一顿这俩孩子,并罚全体同学作业。晚上,同学群里,其他孩子“讨伐”爱哭的A,责怪他才是害大家多写作业的“罪魁祸首”。面对来自被贴纸条、被扔纸团以及网络舆情的三重打击,A同学采取拒绝上学的方式来逃避问题。
A妈发现儿子的情绪问题后,及时到微信群了解情况,打算跟班主任进行沟通,却没有遇到班主任。晚上放学时,A妈向孩子们了解情况,却引得哭声一片。班主任看到后,决定开班会用焦点讨论法解决问题。
面对这样一个案例,我们一组的李俏、卢艳红、贺吉华、郭慧敏、张新霞老师一起练习运用ORID技术进行模拟提问:
客观性层面O:(我们当时确定的问话对象是A和B,现在发现应该是在班级询问全体同学)原先我们的问题是:昨天,你们俩发生了什么事?(现在调整一下)谁能告诉,昨天课后服务时间,班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反应性层面R:分别针对三类同学——
A.当时你为什么哭?你当时心里什么感受?
B.看到A哭了,你是什么感受?
C.(吃瓜群众)看到A哭了,你们怎么想的?
诠释性层面I:从这件事中,你们懂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决定性层面D:怎样避免这件事的发生?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你会怎么做?
在操练的过程中,我们组老师们发现,第三个层面的提问最难把握,感觉很难一下子问到位。
看上去不是很难的“工具”,真正实操时,却是很难把控的。今后,我还得进行刻意练习,直到熟练掌握。
莉莉老师提供的案例,让我想起了以前班级里发生的一件事,因为我当时还没有遇到焦点讨论法,根本不会处理这样的问题,结果把一个孩子逼得调回了老家,这成了我心头永远的一个痛:早上,我在教室里上早读,结果一个男生迟到了,头上戴着衣服上的帽子,往教室里钻。我赶紧把他叫住,问他有没有跟老师打招呼?他说打过了,我请他重新来一次。结果,他不干了。转身就往教室外面走,而且趁保安不注意,独自走回了家。
当我发现孩子不在教室时,发动全班同学在校园里寻找,怎么能找到呢?经过很大一番折腾,才把孩子找到。结果他就不想上学了,而且很快就转学了。
现在,我首先用这个方法问一下自己:
O:你为什么要让孩子跟你问好?
R:孩子不跟你问好时,你的心情怎样?面对孩子的转学,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I:你从这件事中明白了什么?你获得了什么经验?
D: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你会怎么处理这件事?
此刻,把这几个问题问出来,发现自己当年是多么的不冷静啊!孩子的个性不一样,我们怎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孩子呢?孩子没有无缘无故的情绪,遇到孩子们的情绪问题,尊重情绪,反应孩子的感受,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孩子,请你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好好地跟你说一声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