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人物的一篇文章“一群穷孩子的人生实验”,是讲述几个教育工作者,从北京的打工族的孩子中,选取一批智力超群的孩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进行培养,希望他们未来能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这些活动完全是民间组织,资金由企业筹资的,这些教育工作者是有经验的老师,教育方式参照的北京八中的少儿班的教育方式。
这些年经济发展,很多去城市务工的人员,他们孩子上学成为一个问题。父母待着身边,随便找一个可以接收的学校上学,和城市父母为孩子们千挑万选学校成为鲜明对比。而这些老师认为,人群里有很少的一部分智商较高的人,它是均匀分布的,如果把务工人员的孩子挑选出来,进行合适的培养,应该会成才。
这场针对穷孩子的选拔培养开始了,当时有20多个幸运的孩子入选,被叫做青云班。青云班的孩子接受和传统公立学校不同的教育体系,在一种公平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学习,经过几年的学习,这批从前在城市环境都抖抖嗦嗦的孩子,拥有了超越同龄人的见识和体验,更拥有了对他们个性特点的尊重。
但小学教育完成后,之后的现实问题摆在面前。读什么样的中学,是不是还能呆在北京接受教育,成为这批孩子们人生的转折点。
有的孩子选择了继续接受这个培养方式,有的孩子则回到家乡,到传统的学校继续学习,这也就导致了之后的路径也完全不一样。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这批孩子们并未像最初老师们设想的那样:成为尖端的,高级的栋梁之才。只能说,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成功与否需要一个系统的合力来实现。
教育是一个体系,而这个体系具有独特性和排他性。就像传统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国际学校孩子们的路线从一开始就不一样。公立学校必须按照教委的规定上相应的课程,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再参加高考,一条清晰的升学路径摆在面前。那学习内容也是追随这条路径的。国际学校的孩子未来的目标就是出国读书,他们从小追随的是国际的教学大纲,教学方式也不是简单的刷题听课。当你选择一种教育方式时,需要考虑它和所在体系的适配度,才有可能达到目标。青云班的孩子们接受优质的教育方式,但它在中学阶段就面临着和孩子们所能进入的教育体系的融合的问题。也因此一些孩子们不能继续在青云班学习。
教育是一个综合资源的投入。青云班的孩子一部分因为家庭的问题没办法继续走下去。有的家庭不能长期在北京生活,有的父母不可能有远见地看到这样方式的未来,也有孩子觉得家里拿不出几万块钱的生活费而打消出国学习的念头。出了学校能提供的教育,相应地家庭给予的支持也是至关重要的。这里面有经济上的投入和思想上的认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期许只是读个一般技校,有份工作,又如何能撑起培养一个尖端人才的梦想。
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学术能力培养,还有更多需要关注的层面。文章中有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并入国际学校的青云班同学,在学校享受着同样好的教学资源,但他们被其他同学们丰富的课外生活,优厚的物质条件所刺激着。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在同一生活空间中的不同层差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会是怎么样的影响?这些孩子们仿佛被意外地拉到了一个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从头到脚都会有格格不入之感。没有什么比站在一个适合的环境里更重要。
青云计划就这样悄悄地进行着,那批孩子们走上饿了不同的道路。从整体而言,这个计划没有达到设计者的目标。但我们是否就以此否定这个计划呢?文章结尾采访了青云计划的一个孩子,现在在澳洲读书。他这么认为:从外界看,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失败的投资,是一个不太成功的教育案例。但我觉得它是成功的,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向上的人、一个正直的人。
其实如果任何教育方式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就是很成功了。【无戒学堂日更第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