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写这些文字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苦苦挣扎寻找了很久也因此停滞了几个月的小说,终于确定了最大矛盾冲突,也确定了几个主要人物,有了这个远方目标,就可以根据这些设定前边需要的铺垫及推进情节。
当看到书中一位被作者访谈的作家说:构思小说时,我会首先基于小说主旨,设计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慢慢悠悠读完这句话时,还是一种懵萌的状态,反复来回读几次,蓦然间如闭塞昏暗窒息的地下大开了天窗,阳光与清新的花草香铺面而来,多日的滞涩与积郁一扫而空。
我的小说是一个古代故事,因为是久远的年代,所以写的时候自己总是没有代入感,因此总感觉文字有些漫无目的。我以为在古代最大的目的应该是好好地活下去,写的时候也是以此设定一些情节,但写着写着还是停了。
活下去这个目的太大,太宽泛,必须要有实际的冲突,比如为什么活不下去,因为什么事件,什么人,发生了什么,必须要有这样的事件。
我隐隐约约知道问题所在,但不知如何解决。所以,最近几个月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心,不定地设想、尝试各种冲突,事件。而这句话无疑如醍醐灌顶,要把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冲突设定为高潮,再围绕这个冲突把几个主要人物写立体了,每个人物有不同的经历,因为不同的原因,大家共同完成一个目标。
有了这个灵光一现,我快速找到那本写小说框架的笔记本,写写画画记了下来。一边写心里忍不住地窃喜,再把人物周边稍微设定一下,真的就可以继续开动那本未完的小说了,因为是第一本在第三平台上写小说,最近一直以来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它从头到尾写完,也算是对自己的鼓励。
最近几天一直在心里祈祷,祈祷读完这本书能真正建立自己的大纲。以前觉得建大纲真的很难,至少要有一个发自内心想要表达的主题才去写吧?事实上还真不一定是,今天读的这些内容,改变了我的这一想法。
有了作者说的这些方法和工具,即使随便立一个无厘头的任务,也能最后一步一步形成小说。
列提纲的方法:提纲的形式没有固定,根据个人习惯,可有长有短,有不同的形式。但通常在设想一个故事时,会有一条时间轴,根据时间的顺序走,或从头到尾,也或先有结尾再向前推。按顺序写大纲基本上是所有小说不可必的大纲方式,多数作家会再配合其它的大纲方式。
思维导图式,就是在一张纸的中心,先写下小说的主题与核心事件,再根据主题写周围相关事件,相关事件再添加小话题,使每一个情节和事件都丰满起来为主题服务,这种提纲方式一目了然,不容易跑题。
图像式提纲,猛一看我还想这不是跟思维导图式差不多吗,看了内容才知道完全不同。有了线性大纲,和明朗的思维导图大纲,说句不怕笑话的话,我在看了它们几个方式后就决定,我的小说中一定要把这几种方法一起用。
但不管是哪种方式的提纲,我们到写的时候还是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思考,去填补其中的细节内容。在写具体情节的时候,不管是主题情节,还是周边情节,还是周边情节的小话题,我们都会用到场景,或是在室内,或是在院子里,或者在战场,在各种地方。
图像式提纲方法的使用,就是我们对自己要用到的场景在心里设想过以后,可以在相关资料上查找贴合自己期望的场景图像,因为这个图像会更具体,有色彩的变化,有明确的方位和实物,写起来也会更入景更真实,甚至可以根据场景和情节的需要,在场景里安排合适的道具进去。
地图,通常情况下因为自己小说新奇的,独特的需求,我们需要一些特殊的地图,不像生活中一板一眼的。那么我们可以自己画,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比如用波线代表水,用尖角代表山,画出自己心中那个与众不同的地图。
这个方法中,作者用一个作家的一个经历来说明了在某些时候这个方法的重要性。
他碰巧画了这么一幅草图:图上有一座围城,虽然有门,却没有进入门的通道。他没有修改草图,相反,他觉得这很有趣。他问自己:“为什么会有人建这样的门呢?”他解释道:“你要设法找出一个理由,让它变得合理,这样它就不再是一个错误,而是一个具有新意、趣味十足的想法了。”
除了这几种写提纲的方法,作者还提到几种写提纲的工具。比如用笔和本,这个毫无疑问不再多作解释,还有一个国外的软件。除此之外作者提到的一个工具非常重要,因为我在之前的写作中就犯过这个的迷糊。
日历,作者会收集旧日历,用它们来标明小说的时间轴。这样就不会出现一周过了八天这种奇怪的事情。如果是在写过去某一年,比如1978年这样的,最好能找到1978年的日历,当然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可以用手机上的日历查,然后打印下来就行了,有了真实的日历,就不会造成写出日期和星期对不上的尴尬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