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既然作者强调要当心逻辑后果,那为什么还单独拿出一章节内容来阐述呢!原来,逻辑后果不是最好的工具,而且一旦不小心用得不好,就会变成惩罚。而且多数人觉得自己用的是逻辑后果,其实都是父母和老师不自觉地将惩罚伪装成了逻辑后果。里面提到的很多常用句式,都那么地熟悉,因为我也说过!比如:“我早就告诉你了!”……这似乎是不经大脑思考就脱口而出的,实际上这是有很大问题的。逻辑后果谨慎使用,用对了才会起到积极的正面效果。
【问题回答】
1.父母和老师有时候会这样掩饰惩罚:把惩罚称为“逻辑后果”。
2.很多孩子在受到惩罚时会这样想:有些孩子会认定自己是坏孩子或没用。有些孩子会决定不再做那些让自己受到惩罚的事,但他们这是出于恐惧和害怕,而不是因为有了对与错的概念。正是这些孩子可能会成为“讨好者”,他们总想要证明自己还有可取之处,因为其内心深处认定自己不够好。另一些孩子则可能琢磨着以后怎么打败你,或者将来怎样才不会被你抓到。很多孩子想的是报复。受到惩罚的孩子常常会很快做些什么来跟你扯平。在受到惩罚之后,有些孩子心里会留下不公平的感觉。他们不会将心思集中在招致自己受到惩罚的行为上,而是对惩罚他们的人充满了怨恨,或者感到自己很屈辱。
3.惩罚的即时效果是:不良行为暂时得到制止。
4.惩罚的长期效果是:造成使孩子产生自卑感或反叛的环境,当孩子找机会扯平,挖空心思不被抓到或者由于恐惧而俯首帖耳或自认没用时,大人就会不可避免地在管教战争中彻底败下阵来。
5.之所以我们有时候要当心是什么在起作用,是因为很多情况下逻辑后果都是被误用的,他变成了惩罚,那么就是惩罚在起作用了,而且是不好的消极后果。
6.如果大人们志在必赢,就会迫使孩子成为输家。
7.自然后果是指自然而然地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例如站在雨里,就会被淋湿。忘记穿外套,就会感冒。
8.大人在自然后果中的作用:对孩子正在经历的事情表达同情和理解。在恰当的时候加上一句:我爱你,我相信你能处理好。
9.逻辑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它要求一个大人——或其他孩子——在家庭会议或班会上介入。
10.逻辑后果的四个R是:1.相关2.尊重3.合理4.预先告知。
11.“相关”是指后果必须是与行为相关的,“尊重”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责难、羞辱和痛苦,并且应该和善而坚定地执行;而且对所有相关人员都是尊重的。“合理”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题发挥,并且从孩子和大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预先告知”就是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她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有什么结果出现(或你将会做什么)。遗漏了任何一个,都会变成惩罚。比如当一个孩子在课桌上涂写时,很容易断定其相关的后果应该是让这个孩子清洁这个课桌。如果一个老师不合理,要求这个学生清洁教室里所有的桌子,以确保他吸取教训,那么就是惩罚了。
12.如果孩子体验不到“逻辑后果的四个R”,那么他们可能会体验到另外的四个R:愤恨、报复、反叛、退缩。
13.当大人以强权迫使孩子吃苦头时,大人的错误观念是:只有吃苦才能学到东西。
14.和善与坚定并行很重要的原因:因为那就不是正面管教了,只和善没有坚定,是娇纵,只坚定没有和善,是控制。
15.做到和善而坚定很难,是因为大多数大人们太容易陷入权利之争,太容易受情绪支配而把赢得孩子变成赢了孩子。
16.有时候你什么都不做反而是你能做到的最有效的事情。我的理解是,让孩子在自然后果中学习,因为大人的干预太容易变成惩罚。
17.逻辑后果对于处理大多数问题来说,并不是最佳工具,因为一不小心就变成惩罚。
18.逻辑后果对于孩子寻求过度关注这一错误目的有效,即便发生冲突的时候。
19.在试图解决以寻求权利或报复目的的问题时,如果要使用逻辑后果,必须在冷静期之后或者赢得孩子的合作之后。
20.如果孩子的目的是自暴自弃,既不宜使用自然后果,也不宜使用逻辑后果。她需要的是花时间训练。
21.让孩子们事先参与,开家庭会议讨论问题解决办法,一起制定规则。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探讨他们的选择造成的后果,而不是把后果强加给孩子。
22.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不能关注逻辑后果,而应该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理解孩子的行为以及长期效果,关注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