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子被发现白天不干活只睡觉不是一次两次,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他整晚都陪着那只鹅,所以白天精神困顿,往往都是咸水塘的鹅正要去塘里时迎面碰见刚刚上岸的驼子的鹅。
一只鹅和一群鹅狭路相逢时,驼子总是摆出最低的姿态,抱起他的鹅,靠在路边,微笑着礼让饲养员和鹅队。假如有本地的鹅挑衅时,他则会用拍手的方式让自己的鹅飞到他的肩背上站着,然后陪着笑脸对鹅群说,不能打架呀。你们都是鹅,要团结,人要团结,鹅也要团结。
饲养员虽有多年的饲养经验,却没见过谁家的鹅和主人能配合得如此默契,于是便向他讨教。驼子则毫不客气地展现他的禀赋,自豪地说,我的鹅喜欢音乐,口琴和笛子都喜欢听,我可以用口琴向它发号施令。说着说着,他掏出口琴就开始吹奏起来。在现场的人无不发现,驼子鹅可以随着音乐起舞,蹦跳、转圈都不在话下。
这算是一件奇闻,塘西的孩子们很快就知道驼子的绝艺,纷纷跑去塘边守候夜牧的驼子。小孩子们闹腾得厉害,但驼子并不介意,反而很开心,对他们有求必应,甚至还答应他们要训练鹅去钻火圈后滚翻什么的,因此,驼子很快成为塘西孩子共同的拥戴,用孩子王来称谓他都一点也不过分。
书中这样写:
塘西人懂得孩子们的乐趣,却无法理解驼子那颗扑朔迷离的心。一个来自北方的驼子,有时候可怜,有时候卑琐,有时候像个孩子,有时候又像个垂暮的老人。他如此卖力地讨好塘西村的孩子,究竟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怪癖?
不由地让人开始对号入座,这个驼子何时像孩子,何时像老人。可怜是知道的,卑琐又是何意呢?
蒋红根在那些年和驼子的关系搞得不错,他说,谁能靠近驼子,一半取决于驼子,一半取决于他的鹅。假如鹅不驱逐,那就是可以继续向驼子帐篷靠近的信号。因此,虽然很多孩子都愿意和驼子玩,但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真正走进他的那方天地。
“帐篷聚餐”是蒋红根回忆里非常重要的时刻,他和另两个男孩商量好,各自带着好吃的食物去给驼子和鹅吃。人可以吃菱角糯米莲藕、桂花糕,甚至是咸鸡都带了去,而鹅则品尝到了非常美味的螺蛳。所以,对于帐篷里的“主人们”而言,实在是妙不可言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