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学《论语》第75天——求真求仁,何必在意身外之物?

里仁篇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翻译】

孔子说:“一个读书人,既立志于道,还以自己穿破衣、吃糙饭为耻,这种人就不值得和他谈论真理了。”

【解读】

这章用是否以恶衣恶食为耻,来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立志于道。

当然,这里并非让人们真的去刻意的衣衫褴褛,吃糠咽菜来彰显自己的决心。而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能经受住恶衣恶食的考验,能无视他人的非议,坚定信念,追求真理。

有人会为恶衣恶食为耻,贪图物质享受,其实是内心虚弱的一种表现,因为心中缺乏真正信仰,缺乏坚定价值观,也就是缺少“求道求仁”的理想。这样的人,将会在不断升级的享受中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糜烂。甚至有人还会为了得到更高层次的物质享受,不顾廉耻,卑躬屈膝地去钻营。

相反,那些把“道”作为自己坚定信念的人,因为矢志不渝地追求仁德,就不会在意衣食方面的浅薄享受,而是淡泊名利,进德修身。

应该说,在现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里,喜欢物质享受没有什么错,但问题的关键是,因为心灵上缺少“道”的指引和“义”的约束,人们往往陷入对奢靡生活的追求,被物欲所控制。

其实,外在的东西永远不是最重要的,人不能单单为了享受而活着,不能见钱眼开、玩物丧志,不能迷失了真正的自己,那样,很容易就会让自己丧失该有的节操,用道德良知换取物质生活的富足。

只讲物欲要求的生活是不完全的,是低层次的,没有充实精神的物欲要求是空虚的,心灵空虚的人就如一具行尸走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心中有道,志于求仁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对精神层次的追求超过于对物质的追求时,我们的生命才会富有价值和意义。

外在的条件不值得挂怀,人在不得已颠沛流离的时候,吃得不好,穿得不好,都应该从容地接受。我们不应该以恶衣恶食为耻,内心追求的应该是儒家的道,而不是儒士的外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