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科学家试图弄清“悠悠球节食法”让体重反复增加和减少。对新陈代谢的影响。
科学家用老鼠做实验,模拟这种节食行为。先限制后增加,几只超重大鼠的热量摄入,然后重复这一过程,最后一共完成两轮节食。
第一轮节食过程中,几只大鼠的平均食物摄入量为控制组的50%,体重减轻了131克。然后科学家将食物量增加,等大鼠恢复瘦身前的体重后,再次将食物量减少到50%,进行第二轮瘦身,这一次大鼠减了133克。两次减掉的体重差不多,对吗?
的确,但是减少或增加多少体重——(一般节食者最关心的事情)——并不是这次实验的重点,科学家关心的是,每轮瘦身中(在饮食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大鼠减掉一定量的体重需要多长时间?科学家想看看,如果悠悠球节食法改变了大鼠减少(或增加)体重的倾向,那么这种节食方式会如何影响大鼠的新陈代谢。
实验表明,倾向确实有了极大的改变,但并非朝好的方向。
第一轮瘦身过程中,大鼠减掉131克用了21天,第二轮瘦身(饮食与第一轮相同)过程中,大鼠为减掉相近体重用了46天,是第一轮的2倍还多。体重增加方面的情况则更糟,第一轮瘦身后,大鼠用了29天恢复体重,第二轮瘦身后,只用了10天。
反复减少和增加体重的过程,让大鼠的身体对减肥的抵抗性增加了一倍多,对增重的倾向性增加了几乎两倍(以相同饮食条件下体重变化所需时间来衡量)。
体重的反复增加和减少提高了大鼠对食物的利用率,大鼠的身体对摄入的能量更加贪婪,尽可能多地把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这和想瘦身的人(或鼠)的目标正相反,却是身体面对饥饿和半饥饿状态的正常反应。
如果你生活在饥荒频发的年代,这种对食物的高效利用可以救你的命。但我们现在食物充足,而且还在人为地限制摄入量来瘦身,如果体重反复增加和减少,身体依旧会减缓新陈代谢,避免燃烧过多热量,因为在身体看来,下一顿饭可能还没有着落。
这个实验是通过“悠悠球节食法”改变大鼠的新陈代谢,从而使体重更容易增加的诸多实验之一。
好在只有老鼠是这样,和人类没什么关系,不然30年前就会有人告诉我们了,对吗?“不,事实是这种生物机制同样影响我们人类。”
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查看了31项关于节食的长期调查的结果,发现33%~66%的参与者在节食后增加的体重比他们在节食时减掉的还要多。这个数据看起来已经很惊人了,但实际情况很可能更糟。在实验结束多年后,研究人员进行跟踪调查,才得到了这个数据,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给了反馈,你认为哪些人最不愿意报告自己的体重变化?当然是那些体重反弹最多并因此感到羞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