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2)的第八章《在孩子们眼里》。这章内容列举了大量的孩子的语言,这些语言里包括了他们对大人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想法等。通过具体的案例告诉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作为父母,我们会对人生沉思。我们会依据事实和逻辑进行思考,并将其概念化,进行论证和推理。在家庭中,这些都是对待生活的有效工具。然而对于我们的孩子,这些工具就失效了。在家人的关系中,逻辑是有局限性的,它不能温暖人心。它是冷冰冰的,会带来漫长的不满的寒冬,十几岁的孩子会击败我们的推理,他们不接受我们对成功的看法,金钱,地位以及额外的好处,他们寻求的是更无形的报偿:同龄人的接受,朋友的信赖,异性的爱慕。
我们没有办法赢得与自己孩子的战争,时间和精力在他们一边,即使我们动员所有的力量,并且赢得了一次战斗,他们也能用可怕的报复来反击我们,他们会变得充满挑衅并连连犯错,到处消极,被动并且神经质。
我们不能通过攻击来战胜孩子。只有一个办法能让父母战胜孩子:通过赢得孩子。这个任务可能看上去是不可能的,但这并没有超出我们的能力。我们从哪里开始呢?希伯来的圣人说过:“智慧的起点是沉默,第二个阶段是倾听。”只有倾听孩子的声音,才能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心里,更好的管理孩子。
孩子们的苦闷,孩子们的呐喊,孩子们的抗拒。难道他的父母没有丝毫察觉吗?或者说,父母们并不是不知道,而是觉得,孩子不需要有自己的喜好,“我替你决定了就好”、“我是为你好”。很多父母最喜欢说的话就是 ——“我做这些都是为了你好!”,“我是因为爱你才这样的”,他们用自以为正确的方法对孩子说教,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会不会受伤……他们喜欢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绑架在孩子身上,管你喜不喜欢,你都必须去实现。这种“爱”的绑架,时常压得子女喘不过气来,也很难和父母沟通。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书中曾写过:“多少父母与儿女同处一室却无话可说,他们深爱彼此却互不认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事实上,很多时候是家长一手关上了孩子与自己沟通的大门。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即使是刚刚学步的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权利,有自己的尊严。他们希望父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与自己进行平等的对话,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
但很多家长在潜意识中却不承认孩子与自己拥有平等的地位,不愿放低姿态。“我是你妈,我不管你谁管你”“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他们的想法就是:孩子懂什么,我是大人,是父母,怎么可能平等呢?我说他就得听,我要求他就得做。
孩子需要尊重,如果得不到,在他们眼里,父母就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孩子也是人,也会反感高高在上的说教和指点。作为父母,采用任何居高临下的心态和语气都很难与孩子进行良性的沟通。
成长,应该是孩子和父母双方面的成长,就像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家长只有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平等的对话,在不断地良性的沟通和调整中,孩子才会有更健康和自由的成长!
所以,我们需要静下心来,认真倾听,走进孩子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