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韵汉风、水韵书香是江苏文化的鲜明特色,江河湖海贯通联动是江苏水运的独特优势。2023年江苏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打造更具特色的“水运江苏”的意见》,“两纵五横”的二级航道网建设覆盖了全省13个设区市,这是千年未有、全国最优的“运河航运转型提升”创举。
作为大运河江苏段的北大门,大运河徐州段有180多公里,由京杭大运河湖西河道、不牢河段,中运河、黄河故道构成。千年运河,流光溢彩,彭祖开国于汴泗交流,孔子问道老子于运河沛泽,孔子观洪咏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徐州的吕梁洪,秦始皇捞鼎于秦梁洪,项羽、刘邦同生于泗水之畔,决战于彭城九里山,留下“四面楚歌”之千古绝唱,苏轼、潘季驯因治水而闻名,苏公护堤佑千年,徐州李蟠凭殿试《治河策》高中状元,乾隆曾多次驻足徐州“阅河”,一代伟人毛泽东七次亲临徐州。
水是流动的文化。无论是大运河、故黄河,我每天都到云龙湖游泳,每天都与清澈的湖水有染,自然与水亲密无间。毋容置疑,水是生命之源,是国计民生的命脉,单从文学审美角度来看,水更有独特的审美意象,长流不已的水蕴涵着深邃悠长的历史人生意味。
从文学审美意识的发展来看,水以自然事物进入文学作品,标志着人的审美视野的扩大。譬如《诗经》里《伐檀》中说“河水清且涟漪”“河水清且直漪”“河水清且沦漪”。还有《论语》里《子罕》里论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还把水的流动与某种类型的人联系起来,所谓“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水的流动本是自然属性,但在人的审美感受中,自然属性化作了生命特征、性格特征,流水成为人类生命、人生历史绵延不断的象征,这样一来,物质的水具有了哲学、美学的意味。面对水流而唤起生命的历史意识,甚至是进取精神。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首“孤篇盖全唐”的精华是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宇宙意识”,“长江流春去欲尽”,诗人面对浩浩江水产生的那种深邃的历史人生之感,渗透了对历史、人生、青春的感受。
还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诗,是描写眼前的实景,也是抒情的寄托。前一句暗中比喻大唐帝国每况愈下,自己也风烛残年了,境界格调都显示出灰暗消沉,后一句用滚滚不停的江水比拟人生社会的生生不息,一往无前,意境猛然突变为开阔雄浑。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滔滔的长江水,不光是历代英雄豪杰的见证人,也是英雄精神的呼唤者。
该游泳去了。与水打交道,处处欣赏水之美,体悟“水”之智慧。只要去爱,就会有发现。只要耕耘,就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