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在投资上“做减法”
做基本面投资挖掘低估企业,无非两种模式:
1、一个未来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优秀盈利能力的公司,在现阶段尚未被市场充分的理解。
2、市场对于一个只是暂时性陷入困境的企业过分的悲观,从而给出了匪夷所思的低价。
心态来说,有舍才有得。什么都想抓住的人,最终什么都无法得到。从境界而言,投资不是比谁的动作更快,精力更旺盛,而是比谁看得更深,更远,谁的主动性失误最少(假设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做出正确判断的概率是90%,那么当他从事短线交易,连续5次做出正确判断的概率就降低为60%不到)。那些被浮躁和贪婪驱使而总是在投资上做加法的人,最终会发现所有的加法都变成了减法。
——逆向思维,危机孕育着机会,欢呼充盈着风险
有很多暴雷大跌后反弹的例子,都是短期基本面悲观或者事件催化下的情绪使然,不影响其长期成长性,比如中天科技“专网通信”骗局暴雷,李宁快速扩张库存积压,美国欧洲拒绝国内光伏组件出口等等事件。股票炒的是预期,这些事件的发生,是否真的给公司的未来发展打了重大折扣?基本面是否发生了不可逆的改变?是我们在恐慌情绪中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当一个公司受到市场的抛弃,基本面看起来一片悲观的时候,应该问:情况是否真的有这么糟糕?最糟糕的情况已经出现了吗?这种糟糕的状况会是阶段性的还是永久性的?市场是否已经充分反映了最坏的预期?
当某一个板块业绩突出并且受到市场热捧的时候,应该考虑:这种优秀的业绩和强烈的市场偏好会永远持续吗?看起来非常确定的东西真的不存在一些高风险的隐患吗?
当一个公司出现“黑天鹅”事件而让大众高声谴责唯恐避之不及时,应该会想:这到底是一个行业性问题还是一个公司的问题?这种问题是否可以经过改善而得到市场的认可?这种危机会真的影响行业的长期市场格局吗?
当某些公司或者行业利好频出、前景一片乐观的时候,应该要衡量:所有的积极信息能否最终反映在公司的现金流上呢?兴旺的市场需求是否会使得竞争加剧,反而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
当市场里的所有人都在极力追求盈利和成功的时候,应该要思考:投资中最大的危险是什么?绝大多数人在市场中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如何避免亏损?
——耐心和自控力,在基本面未重大变动前提下坚信自己的判断
某明星基金经理曾将当时刚上市半年的贵州茅台(600519.SH)列为自己的第一大重仓股,持股市值高达6 000万元,并成为贵州茅台的第一一大流通股股东。显然在企业前景的判断上这是一个极有前瞻性的认识。但当时的贵州茅台既无人簇拥,股价表现又疲软无力,上市后就几乎连跌2年。最终在2003年第三季度以持有2年亏损36%的情况下选择斩仓离场,而那个季度却正是茅台开始10年上涨神话的启动点。
大华股份是2009年之后诞生的超级大牛股,在短短4年间创造了20多倍的投资回报。但这样一只牛股,在2008年大盘指数见底并随后展开快1年的大反弹背景中,反弹急先锋的基建股代表中铁二局已经创出了3倍多的涨幅,大盘指数都反弹了1倍多,几乎所有股票都在疯狂的上涨。但在此期间大华股份的反弹却跑输几乎所有股票,成为人见人烦的“僵尸股”。试问在这时有几个人可以继续坚持呢?又有多少人是受不了这种折磨和外面的精彩转身离去,从而与巨大的财富擦肩而过呢?
巴菲特在1973年大举买入华盛顿邮报,在他看来这只股票的内在价值达到四五亿美元,而当时的华盛顿邮报的总市值不过9000万美元左右。尽管当巴菲特以1060万美元买入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后公司经营持续优良,但到1974年底股价却继续大跌了25%。对此巴菲特也打趣道:“我们认为便宜得可笑的股票,如今却变得更加便宜。”但到了1985年底,其对华盛顿邮报的持有最终带来了21倍的收益。
——坚信不代表盲目自信,提防逻辑破损和黑天鹅
2022年4月开启的行情中,培育钻石涨幅明显,短期逻辑是整个大盘β以及俄罗斯天然钻石禁令的事件催化,长期逻辑是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质量同等但具有明显价格优势,对天然钻石具有替代效应。那为什么8月中旬开始,培育钻石板块开始明显下跌?8月24日左右,有消息称俄罗斯天然钻石的出口已几近禁令发布前的水平。这就是明显的逻辑破损,也是卖点所在。
香港著名投资者曹仁超曾回忆20世纪在股市中的一段经历。当时股指上涨到1200点时他认为已经到达顶部,但股市却继续上涨到1700多点,为此曹仁超还被炒了鱿鱼,但不久后股市果然见顶并一路下跌回400点。曹仁超预测成功扬眉吐气,并信心百倍地在1974年的290点入市,用全部身家抄底从43元跌到5.8元的和记洋行。按一般情况来看跌了这么多了怎么也该大反弹了,可此时小概率事件出现:在他抄底后的5个月内,狂泻到1.1元。这个“罕见”的走势,让他坦言尝到了破产的滋味--好在,当时这一切发生时他还年轻,有机会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