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进入培训行业,站上讲台,面对着各个年龄阶层的学员,无数问题困惑着我们这些培训人:学员不配合怎么办?学员玩手机怎么办?课后学员没学到东西怎么办?······
在我看来,每个培训师多少都是有些“圣母情结”的——我们总希望学员能在课堂上学得更多,只要登上讲台,开口讲话,就恨不得把自己脑袋里的知识拿出来,一股脑全装到学员脑袋里。所以很多时候老师准备了丰富的课程内容和体系,无数个日夜熬尽心力备课,到课堂上学员却是如此轻松;很多时候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下面的学员摇摇欲睡、低头闲聊;
总之就四个字——好尴尬呀!
作为一个学习能力还算比较强的培训师,一路上虽然没有名师指点,但好在自学了各种授课技巧、课程设计,上课也不能说无趣,但总感觉差了那么点意思。直到听了张毅老师的《脑友好型5C课程设计策略》,我终于明白问题出在哪了!
这是我第二次听《脑友好型5C课程设计策略》,第一次是在DISC社群F58的第三天培训上有幸听过张毅老师一堂简化版的《脑友好5C》,时间只有一个上午,但是感觉入髓知味,大有意犹未尽的意思,所以一直念念不忘,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听个完整版,所以这次非常感谢ITS组织的这次学习,算是让我“圆了一下梦”。
接下来结合自身经验分享一下学习内容:
一、全脑教学法
人脑分为左右脑,分别担任“理性思考”和“感性思考”的作用,由于每个人的左右脑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学习上get到的刺激点也不同,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对图像敏感,有些人对数字和逻辑敏感。培训师一项“一方输出,多方输入”的学习活动,为了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学员,所以在课程设计时,要兼顾感性信息和理性信息,多重刺激学员接收。
二、5C课程设计模型
5C分为联接(Corrleation)、要点(Cruces)、练习(Concrete exercises)、替换(Change)、收尾(Course summary)五个部分
1、联接(Corrleation)
所谓联接,其实就是将学员与学员、学员与课程、学员与讲师、新知识和旧知识相联接。
学员与学员:为什么学员之间有人不参与互动,不进行练习,低头看手机,这其实是学员与学员之间的联接没有做好,从心理学上来说,很多人对于陌生环境都是胆怯的(高I除外),所以人为下意识的进行自我保护,不说话,玩手机就是一种,手机上可以找到一些熟悉感来缓解紧张。尽快打开陌生环境,促使学员与学员之间相互认识,对后面的互动练习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学员与课程:很多学员不认真听课是没有意识到课程对他对工作和生活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和帮助,这其实就是学员和课程之间并没有联接好。根据哈弗大学的研究,80%以上的成年人学习都有功利心,即:有用我才学,能变现我才学!学员和课程之间的联接可以通过设定课程目标来实现。
顺便一提的是,毅哥非常讨巧的使用互动完成了这两种联接: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跟至少两位陌生伙伴分享。一个互动的时间同时完成了两项联接。
学员与讲师:讲师和学员是有距离的,很多时候讲师高高在上,甚至会担心学员不知道自己多牛x,无法树立权威感,于是花大量篇幅介绍自己多牛。记得大学时有一位教政治经济学的老师,双博士,学术上很牛。但他讲课非常无趣,基本上就照本宣科,没有互动,印象就是新学期他的第一堂课,整整两小时都在介绍自己的学术能力和荣誉,于是我呼呼大睡。现在想来其实这就是错误联接的方式,讲师要树立自己,有很多种方式,如课前宣传、主持人介绍等,但自己说自己嘛····未免有王婆卖瓜的的嫌疑,而且,浪费课时!!!正确的打开方式是轻松幽默的演绎课程,让学员感觉到亲近。正所谓,低调的前提是你能高调,让学员感觉“神坛上的老师原来离我们那么近”才更能让他们愿意听。
旧知与新知:这也是培训上常用的技巧。课程的目的是给学员带来新知识、新方法、新工具,但是如果全部都是新的会怎么样呢?大家回忆一下最近一次换手机的品牌的情况吧?!不习惯!所以我们就会找寻相似的地方:相似的图标、相近的操作模式·····然后才会渐渐习惯新手机。其实换手机的过程利用旧知带新知的过程,在你熟悉新工具、新知识前,需要用曾经的经验进行联接,才能更快的进行吸收。
2、要点(Cruces)
大家都知道记忆曲线,所以在设计课程时需要不停的重复以不断提起短期记忆,最后成为长期记忆。需要每到一个阶段就对知识进行一次复盘和重复,当然,形式最好要多种多样,避免产生审美疲劳。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概念图进行要点回顾
其次,重复要点还有六张王牌:例如动胜于静,图胜于字等
为此,毅哥设计了5c肌肉操,用肌肉记忆带动大脑的记忆,魔性的音乐加群魔乱舞,相信没有人会不记忆犹新
3、练习(Concrete exercises)
一堂没有练习的课程是没有实效的,练习的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通过不同的感官刺激学员吸收。在课堂上,要调动氛围,要考虑学员的疲劳度,还得保证课堂上每个学员都能参与,每人至少一次。可以使用先探索后教授的方式。
4、替换(Change)
如果没有把知识置换到实际的工作场景,那么这场培训就是失败的培训,因为不能产生商业价值。所以这个环节至关重要,替换环节我们可以采用ORID进行操作,通过提问的方式和技巧将知识过渡到学员的工作场景。
5、收尾(Course summary)
有好的开头,收尾当然也不能马虎。在收尾时,最好能进行总结,例如,课堂上总结时运用了抛绣球的形式进行总结。既可以复盘知识又能够进行互动,并且小组内还评比出了优秀学员,并且颁奖致意。
三、总结
《脑友5C》这门课是一门课中课,既是讲授授课方法和技巧,又是现场演练和实操。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有两个地方做的非常出彩,让人敬仰:
1、全程贯穿互动:整个课程的设计可以说非常精妙,每个在课程中都起到了2~3个作用。例如:开场的快速互动,完成了学员和课程、学员和学员之间的联接;寻宝游戏在下午最容易疲劳的时候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并且以互相分享的形式,让知识点记得更加牢固;卡片配对采取了先做后教的形式,先调动了学员的大脑运作,再进行讲解·····全程无尿点,一天的学习丝毫不觉得疲惫。
2、复杂内容简单化:作为一个吹毛求疵的人,在张毅老师身上真的挑不出毛病。无论是肢体语言还是语言都恰到好处,课程设计这么通常来说比较枯燥的课能用一整天的时间讲完,并且学员课后就能迅速马上运用。课程的精巧和讲师的授课能力可见一斑。
当然课程中还有很多干货,我还需要继续消化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