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随着持续地阅读,对于书,我又有了不同的感受。我不敢想象,没有书的日子,我的生活将会失去怎样的色彩。书,是我的闺蜜、挚友、人生的导师……也许这些名词不足以表达它在我生命中的重要角色。我深切地感受到,失去书,我的生命会失去灵魂。
作为一名教师,我自以为自己是非常热爱读书的,而且在我的书籍里有不同类别,它们教会我怎样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带给了我不同的思考。
今年是我教学的第五个年头了,初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时,感同身受。在没有加入支教岛读书群前,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是一片茫然。教学之于我,是一件苦差事。我害怕站在那个讲台上;当学生发出质疑,我内心是恐慌的;面对学生的各种问题,我头皮发麻,无从下手。教学、家庭把我的生活填得满满的,我真的没有时间读书。从教的第一年,我都不知道我们语文学科的专业书籍是什么,也从没有想过去碰触那些“高深的理论”。
“要做的事很多,但首先必须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今天再次读到这句话时,才恍然大悟。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围绕在我们身边,可是,我们要明白自己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该做什么。心里的这杆秤要称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能让时光的痕迹里留下的是浑浑噩噩、无所事事。
对于苏霍姆林斯基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是他人生的导师,让他看清了人生的方向以及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虽然我没有拜读过这类书籍,但是我相信这类书籍应该和中国经典文化是有相通之处的。我喜欢读《论语》、《大学》、《道德经》,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去品读。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每一次都是心灵的洗礼。在这些书籍中,我明白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使命,我学会了做人。每每遇到困惑,陷入思想的泥潭,我的耳边会回荡着这些经典。工作上取得一点成绩,有了沾沾自喜的心情时。脑海里出现的是: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心情躁动不安,心无处安放时,想想:致虚极,守静笃。简单的几个字,安抚了乱撞的心;“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让我深知自己在人格修养上的差距……在诵读经典中,我的命运好像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人生的轨迹有了新的道路。
专业书籍的阅读给了我工作上的自信,三尺讲台成为了我的舞台。由起初的羞涩、胆怯、紧张到现在的愉悦、轻松。课堂上,恐惧的阴影也在慢慢地清除。
近来接触到的心理学知识,仿佛又为我打开了另一扇大门。我看到了别样的世界。遇到调皮捣蛋的孩子,除了生气、愤怒之外,还会心生怜悯。每个人都想被别人认可,每个孩子都想成为父母、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可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没有教会他们正确的沟通方式,没有告诉他们如何正确表达情绪。他们只是在传承着父母原有的模式,犯了错,还要挨骂挨打,他们心里的苦和痛父母无法看到。作为成年人我们内在也有太多的伤痛,这些伤痛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离去,每一次的伤我们身体都有记忆,在我们心里住着的那个“小孩”它会时不时跳出来。每一次痛苦来袭时,正是内在小孩得到疗愈的最佳时机。不过,我们却不能直视痛苦,不敢和痛苦和解,“内在的小孩”无法成长。即使我们已经成人,我们的心智也许只是个孩子。特别是面对冲突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回到小孩模式,无意义地争吵、发火、生气。我们控制不住,我们不想痛苦,我们不想主动吃下这些苦。
当我一点点地看清自己的模式,慢慢地卸下身上的负担,生命之花有了不一样的精彩。当我第一次伴随着音乐在教室里翩翩起舞时,同学们投来了诧异的眼神,他们不敢相信老师还有另一面。教室里,我们一起蹦跳时,彼此的关系好像能一下子拉近。
回想一路走过的阅读之路,心里是满满的感激和喜悦。是书籍滋养了我的生命,在这些营养的供给之下,生命之花越来越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