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回一次老家,叔叔伯伯家得挨家走走看看。无论走多远,亲人永远是一个人心底最深的牵挂,去看看,就像了结了某种心愿。
叔叔伯伯家都修起了大房子,厚重的院门,宽阔整齐的院子和设计新颖的房屋。
有的是两层小洋楼,有的房子有宽阔明亮的玻璃落地窗,是比城市里的别墅还要内涵奢华的院落,家家户户都有。
2012年,我第一次到这里。那时,纵横交错的巷子里都是土坯围墙,地面坑坑洼洼,尘土飞扬。
如今,很多院子推倒重建,土坯围墙已经很少见了,所到之处皆是干净的硬化路面,家家户户门前绿树成荫,鲜花盛放。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村子里没有下水道,每家每户的污水都从院子西侧角落里排出来,在巷子的水泥地上肆意流淌,流成弯弯曲曲的污迹,有一股浓烈的尿骚味。
这不仅很不卫生,还影响行走,尤其到了冬天,污水结成冰,一不小心就会滑倒,严重影响出行。
走在几乎一模一样的巷子里,第一次回老家的小女儿奶声奶气地说:“妈妈,我们又走进了什么迷宫?”
去二伯家转转,二伯不在家,在水库上给工地看料,我们从他家出来去水库看他。
水库离村子有一段距离,去往水库的公路以前是石子铺成的。如今变成了水泥路面,路边还有用砖头和瓦片砌成的花样护栏。
光伏路灯很亮,每个灯柱上都有一个五星红旗电子显示屏,这些都昭示着社会的发展和村庄的欣欣向荣。
二伯76了,依然很精神。他住在一个盒子一样的板房里,周围堆放着各种工程材料。他的房间里除了一张简易板床,几样工具,就剩下遍地黄土了,这与他家里的整洁温馨形成鲜明对比。
二伯一辈子勤劳,家里的大房子大空调就是成果和见证。
在村子的巷子里闲逛,从洞开的大门里往里看,家家户户院子房子都很漂亮。
在许多乡村都日渐衰落的今天,像老家这样呈现一片繁盛之势是少见的。
这里的人们都有很强的“家”的观念,而房子是载体,有些人终其一生就是为了一所在外人看来阔气的房子。我想,这是人们把房子修得漂亮,院子收拾得很别致的原因。
村子里的房子有很强的相似性,一样的院子,一样的北为上房,东为东房和厨房,西为厕所和工具房。
如叔叔伯伯家的房子一样,新修的房子大多加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尤其是上房,设计上有很大不同。
但厨房几乎都没变,一样的布局和配置,一样位于院子东侧靠近大门位置,无一例外都会遭受“西晒”。
夏天的午后,太阳火辣辣地射进屋子,整个厨房明晃晃的,在里面烧煤切菜擀面做饭真是一种酷刑,尤其是擀面切菜时,太阳会直接照到人脸上,四十几度的高温天,那滋味谁经历谁知道。
孩子爷爷家的房子上房的东侧还有两间房子,用作仓储。
在遭受了几次“西晒”之苦后,我问公公:“爸爸,咱们为啥不把厨房建在仓库的位置,那样下午做饭就晒不到了。”
公公说:“这是有讲究的,东为木,东南为水,厨房用火、用水,燃木可以生火,水可以润木……”
“原来和风水有关啊。”
“从实用角度说,这样布局也是合理的,离房屋主体比较远,可以避免火灾。”孩子爸爸也加入了讨论。
“最初设计厨房的这位风水先生肯定不是女的……”我说。
我很不服气,城市里的商品房,都是根据房屋结构定厨房,完全没有风水之说,不也好好的吗?
我知道房屋的结构布局是祖上沿袭下来的,是习俗,更是传统文化,可我就是忍不住为这片土地上的主妇们鸣不平。
在这里,传统思想比较重,大男子主义盛行,男人一般不进厨房,负责全家一日三餐是女人的事。而做面食又比较慢,耗时长,女人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待在厨房里,遭受“西晒”之苦。
这些年老家变化很大,房屋也变了,始终没变的是厨房。说是因为风水,在我看来,不过是因为进厨房做饭的始终是女人,而风水先生却是男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