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上午,长春教育学院的张彤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报告,它关乎当下高考,关乎九年义务教育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养和能力,于我而来,这又是一次极具冲撞力,重新构建大脑认知的学习活动。
以下内容均引自张教授:
“向书本学习。”
“没有跳楼的心,很难学下去。”
目前学生的状态: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如果你觉得理论不重要,那你一定是无效理论的奴隶。”
“备课就是备课标,备核心素养。”
“以前我们教知识,后来我们教能力,现在我们教素养,这也是高考要考的。”
“本立道生,道以术行”,其中,“本”和“道”应放在第一位,“术”放在第二位,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教学目标指向“这个单元教了什么将来有用?”,这也是目标的灵魂所在;教学评价是运用,指向“真实的问题情境”,印证学生是否学会了;教学过程是依据教学目标设计连续体,形成大概念的过程。包括让学生形成复杂的认知结构和让学生形成复杂的社交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智慧,换言之,也就是别把学生教傻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过程合在一起,就是“大概念教学”。
关于“核心素养”,张教授是这样阐述的:核心素养是育人大目标,是对信息时代的人才结构的描述,核心素养描述了学习的预期效果。无论是跨学科学习,项目化学习,合作学习还是单元整体教学,最终目标都指向“核心素养”,它们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举例论证:下图是三(1)班全班学生睡眠时间的情况 ,看图回答下面问题。
1.全班共有( )人。
2.睡眠9小时的有()人,睡眠10小时的有()人。
3.如不足9小时为睡眠不足,这个班睡眠不足的有()人。
4.如果学生的科学睡眠时间应当达到9—10小时,你对调查结果有什么想法? 学生答案:让他们多睡。
本题涵盖了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前提:科学睡眠9--10小时。
结论(得出结论的思想指导:一分为二,分类思考 ):
科学睡眠共计25人,需要继续保持,同时可以早起;不科学睡眠的10人,需要调整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科学睡眠的同学多于不科学睡眠的同学,因此要向科学睡觉的同学学习。
妈妈的回答违反了同一性。
了解“一核四层四翼”:一核指“立德树人”,这是基本任务;四层指核心价值引领,又分为三个方面,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翼包括: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以上共同构成了中国高考的评价体系。
其中,核心价值指标体系指向“做人”,核心价值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有: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品质。二级指标包含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法治意识、奋斗精神、责任担当等。
学科素养指标体系和关键能力指标体系指向“做事的能力”。学科素养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有: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二级指标包含了信息获取、知识整合、研究探索、操作运用、科学思维、创新思维等。
关键能力指标体系中的一级指标有:知识获取能力群、实践操作能力群、思维认知能力群。二级指标包含了语言解码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信息整理能力、数据处理能理、信息转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等。
必备知识指标体系指向“做事的基础”。是指“由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基本原理组成的基本知识体系”,其中知识体系由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构成,是应对情境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复杂的产生式系统。
高三学成绩突出学生的状态描述:
一、格局大、心态平
二、有计划、会自控
三、善梳理、会反思
愿意把一点点东西积累形成体系,弄明白之间的关系;
会学习的学生的笔记不是条框,是自己认知的思维导图等图形;
关键的地方有批注、重视归纳、整理知识,认为这样比刷题重要;思维活跃、善于发问,由一个问题的思考引出一系列问题,并把追问的问题建立关系;
对教师讲过的重点、难点有自己的再思考,愿意追求问题的多解及各类型的关系;愿意找各种关系,这种关联不仅涉及学科内部,还有跨学科以及和外部世界的关联;对题中的关键词关注到位,并建立联系,有善于从题目情境中提出“为什么”的能力;把学习当做一个完整的系统,从学到学习的过程到会不会再到不会怎么办,这个过程都能自我解决。
对第三点内容的解读
“大衣柜原理”: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是零碎的,就像一件件衣服,不学习知识的同学不穿衣服,学习了知识但不会整理的同学一直抱着衣服,随着衣服越来越多,最终散落一地;有的同学学知识从不复习,也不整合,把衣服扔的哪里都是。会学习的同学首先要打造衣柜,整理衣服,并分格分区,给不同主题的衣服贴标签。在不同的场合挑选合适的衣服,这就牵涉到“灵活运用”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考试。既不能在运动会穿高跟鞋和裙子,也不能在夏天穿棉袄……
试卷中的情境千变万化,我们要让学生做到在不同情境中能够采用不同方法的创新思维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四、强基础、底子牢
会的全对,错过的不再错,重视错题整理;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是基础,熟记概念、公理、定理、性质、法则,使之烂熟于心;善于在高考中寻找教材题目的原型,在教材中寻找高考的“影子”,立足基础,以不变应万变。死记硬背,是谓积累,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要重视积累。
研究核心素养大视角一:微观教学
追问:你教学生什么将来他能有用?
(帮他形成复杂的认知结构)
你教学生什么将来他能有用?
(帮他形成复杂的认知结构)
研究核心素养大视角二:教育目的
如果学生在学校中的所学不具备生活价值,无法迁移到现实世界中,那么这和睦入驻不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为真实而学,在真实中学,这就是真实性学习的内涵。
研究核心素养大视角三:时代转型
世界级的范式层面的教育变革促使我们需要培养出“拔尖型人才”。
举例:一个司机的成长经历 知识、 技能、能力、素养、价值观的关系
交通规则、基本驾驶理论 必备知识
倒车、倒库 基本技能
路面考试 应用水平、能力
能熟练上路,安全驾驶 关键能力
礼貌行车 必备品格
尊重生命 正解价值观
一个高水平的司机能够在复杂的路况中灵活应对棘手问题,完成较为困难的驾驶任务,作出令乘车人舒心、令他人放心的驾驶判断。放在学习中,这就是学科素养的表现,具备了学科素养的真实性和问题解决。在高考中,往往会给我们一个真实的情境来进行命题,如过马路、让座、疫情……
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区别:
1.学科核心素养必须有正确的思想观念方法和健康的情感态度,即核心价值的指导;2.学科素养用于在复杂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3.学科素养综合性更强。
案例: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 ——2020年高考语文实用文本
基于学习科学理解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举例:一说就会,一做就错;教师说,这个孩子掌握的不扎实,学习效果差……
学习的本质:迁移,指把在一个情境中学到的东西迁移到新的情境的能力,学习只有在学生达到迁移水平时才算完成。
举例:由两个苹果想到1+1=2,由此学到方法运用到西瓜、菠萝中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叫迁移。
具体与抽象的协同思维形成概念,用概念可以建立不相似的案例解决。
概念性知识指在一个更大的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分类和类别的知识,原理和通则,以及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这些属于基础性知识。
元认知知识:关于认知的知识以及关于自我认知的意识和知识,包括策略性知识和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适当情境性和条件性知识,自我知识。指向会梳理反思。
幼儿园项目化学习案例
夏天来了,小朋友们发现一个问题:太阳太烈了,植物快要晒死了。
甲教师:做遮阳板
乙老师:
1.对现象再做观察:真的要被晒死了吗?
2.对事物做区分:那是所有花草都要被晒死了吗?
3.对现象作抽象:哪些容易被晒死或依然很精神?有怎样的特征?
4.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对那些容易被太阳伤害的植物,在真实世界中有哪些解决方案?在当前情境中,可以产生怎样的转换?
5.进行决策分析:这些方案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对当前幼儿园的情况来说,更适合哪一种方案?
6.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实际动手解决,验证自己的方案是否真的产生作用。
7.迁移: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什么?还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其他什么类型的问题吗?
案例:由红色麦克风、红笔、红色水杯联系说明中国革命为什么用红色做象征?
支架:过年为何用红色?结婚为何用红色?庙宇为什么是红色?外国看到中国红
靠红色概念,不断理解,凝练,有意识深思熟虑,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抽象,形成复杂认知结构,链接完全不相似的内容,进行迁移。
对应小学阶段,把课后题做明白,对应概念弄明白,自己梳理总结知识点,知道从头到尾是怎么做的,弄懂了就是知识的理解。
解决问题的路径:发现问题、界定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所谓表现性任务是指真人在真实情境下完成了真实任务。
2024年英语命题政治方向:
我国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和高铁的成就发展(引导学生提高国家富的自豪感)
美国一名大学毕业生学习中国针灸,按摩(展示文化自信)
纪念汤显祖的雕像在莎士比亚故居落成(文化交融,中西文化的互鉴)
招募文物修复志愿者(引导学生勇于参与实践,敢于担当)
IB课程小学阶段8大概念:形式、功能、原因、变化、联系、观点、责任、反思
中学阶段16大概念:审美、变化、交流、社区群体、联系创意、文化发展、形势、全球互动特征认同、逻辑、观点、关系、系统时间、地域和空间。
三段论:
概念是知识迁移的载体。
知识的不断迁移中具体和抽象协同互动形成复杂认知结构。
掌握概念是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起点和过程,概念是核心素养的内核。
问题:所有概念都是培养素养的关键吗?
答案:大概念才是核心素养的内核。
大概念既是各种条理的关系的核心,又是使事实更容易理解和有用的一个概念锚点。不是“庞大”,是“核心”,核心指的是“高位”或“上位”,具有很强的迁移价值。几个案例构成一个小概念,几个小概念构成一个大概念,专家的知识就是以大概念组织起来的。
学习理论认为,专家头脑中的知识是清晰的,有关联的,结构化的,因此,要把学生打造成以创新思维为特征的“专家思维”。
将以下文字中的专家换成学生,打造大衣柜:
专家头脑中的知识是丰富的。但这些知识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杂乱堆积在一起,而是被专家理解、接纳并“安放”在一个有序的结构框架中。这个结构框架是专家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专业新知识并自主建构起来的,并不是从外界简单搬运过来的。由于这个结构清晰有序,专家更容易在新信息中选择有价值且相关的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记忆并长久保存。
随着智慧增长,知识将减少,因为知识点细节消失在原理中,养成习惯去积极地使用已经透彻理解的原因,才是真正地拥有智慧。 (怀特海)
以上概念堪称高中一轮复习的法宝。
综上,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过三者之间互为联系,形成大概念,最终指向核心素养。(抱歉,我不确定这样概括是否合适)
扶墙走路:
《单元整体设计的关键要素清单》
1.课标分析
2.教材分析
3.学情分析
4.提取大概念
5.设计本质问题和绘制概念地图
6.设计单元目标
7.设计真实问题情境
8.设计最终评价任务和评价量观
9.设计单元概述
10.设计学习安排(单元链和单元轴)
11.设计单元反思(除1、2,其余均有单元开发工具)
《单元整体设计(教案)模板》
一、单元整体规划
(一)单元设计的望远镜思维;(二)单元设计的放大镜思维
二、单元目标设计
三、单元评价设计
(一)最终评价任务设计;(二)评价量规设计
四、单元过程设计(学习过程)
(一)单元概述;(二)分课时内容;(三)单元反思
《单元学案》
根据《单元整体设计(教案)》的内容以及学校要求,班级及学生具体情况自定。
学情分析是指学生对学习内容已经的正确或不正确,充分或不充分的认知。
以上内容一学期整透一单元即可。
荐书:《人如何学习》、《学习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