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摘录书中:
1 苏轼 —— 可豪迈,可深情,可喜气,可忧伤
苏轼真正建立了宋朝词风中的平实,他总可以把世俗的语言非常直接的地放入作品中。
如果要讲复杂和丰富,在中国的文学创作上很少有人比得上苏轼。
比如《江城子》里他悼念亡妻的那种哀伤和深沉,在中国众多的悼亡之作中是很少有的。
而通过后面的《蝶恋花》,你会发现他的俏皮、他的某一种喜悦,几乎是我们前面讲到的词人都没有的。
他可以豪迈,可以深情,可以喜气,可以忧伤。如果完全从美学角度来讲,苏轼的成就大概是最高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的作品根本不需要注解,他没有刻意地为文学而文学,而是在生命中碰到那个事件的时候,他的真情会完全流露出来,他的文学也就跟着出来了。
苏轼的美学在凄凉当中不小气,常常有种空茫的感觉,带着生命的无常感。在《江城子》这首词里,他用到了“江阳韵”,江阳韵本身是一种比较大气的韵,有比较大的空间感,可是苏轼把大的空间感和凄凉混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学。
“明月夜,短松冈”,每一年她去世的时刻,在那样一个有明月的夜晚,在那个矮矮的长满了松树的山冈上,他们都会“相见”,而且大概是生生世世的见面。收尾部分常常会决定一部作品最后的意境,有点像电影的尾声。“明月夜,短松冈”是一个扩大出去的意境。我们说苏轼是一个天才,是指他在生命经验中所体现的某一种豁达,这种豁达使他不会拘泥于小事件,不会耽溺其中,而是能够把它放大。
2 融合儒、释、道
修炼其实是为了回来做人,不是为了告诉别人我多了不起;能告诉别人自己没有那么了不起,才是修行。
在生命的经验里面,能够自嘲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其实大部分烦恼都是由于没有办法自嘲和调侃自己而僵在那个地方。能够一笑置之的时候,就会发现生命中的问题其实没有那么严重。
当一个人可以与历史里的人对话的时候,他已经不是活在当下。所有的人都会随时间逝去,无论高贵、卑贱、正直、卑劣,总有一天都会被扫尽。
苏轼从来不认为文学作品是对生命的结论,而只是生命的片段领悟而已。它可以修正,可以修改,也可以再反证、再修行,它是一个过程。
3 苏轼的字——绵中裹铁
苏轼在黄州时写的——《黄州寒食二首》。这两首词的手稿被称为《寒食帖》,现收藏在台北故宫。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黄庭坚认为苏轼的字美得不得了,因为它是率性而为,是最难的。美学当中最难的是自然、不做作,苏轼的书法不是难在技巧,而是难在心境上不再卖弄。写诗不卖弄,写字也不卖弄。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这是第一首的起句。从苏轼来到黄州,已经是第三个寒食节了。苏东坡这里写到的寒食,对他而言意义非常特殊,是一个不趋附潮流的人在表达自己对生命的领悟过程。
《寒食帖》被称为苏东坡传世书法的第一名,也是中国行书里面最受赞赏的。
苏东坡的伟大,在于他让你觉得艺术创作就是真性情,只要你有真性情,就可以写这样的字,也可以写这样的诗。
苏轼每到一地都在发现新的东西。到了岭南,人家觉得这是活不下去的地方,他却说荔枝很好吃,“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一直在生活里发现活着这么好,把惩罚变成了祝福。对于外在的、客观的惩罚,如果你自己有一念之间的转变,可能会发现没有事情是完全悲苦的。
4 文学重要的是活出自己
文学史上的苏轼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一种开阔的个性,树立起自己的生命典范的,这个生命典范让你知道其实文学重要的是活出自己。
辛弃疾是一个创作力非常强的人,创作力强说明生命力很强。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其实真正的愁、生命里面最大的悲哀,是没有什么话可讲的,别人问你的时候,你也只是“却道天凉好个秋”,说天气好冷,怎么已经到秋天了。
禅宗对于宋代的文学、美学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绘画里面有一派叫作禅画,对日本的影响尤其大,绘画形式上的部分要减到最低,把大家能够领悟的余韵提到最高。
禅宗还有一个术语叫作“机锋”,是说我讲出一个内容(比如“天凉好个秋”),好像没有深意,可是你自己要去领悟里面的意思是什么。很多禅宗的庙里会刻三个字——“吃茶去”,这是借着情境点破棒喝的“喝”,让人顿悟,从知识的执着回到生活的现世里来。
上一篇:《蒋勋说宋词》上 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