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中的未来预测和虚构概念在这个互联网全民联系的时代已经逐渐不适用了,所谓的未来幻想已经变成非常平实乏味的设想,人们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再怎么构思也只是不停地向心叠加,就如纸巾对折一样,叠到尾的话就叠不动了。
现在的科幻小说靠想象力还能征服读者吗?现在的群众到底需要什么内容的科幻小说?这是当今科幻作者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很多评论者说现在的科幻小说遇到了写作瓶颈,其实这句话一半对一半不对。对是因为刚好基础科学的停滞阻碍了科幻小说的想象力,不断升级简化的生活用品和越来越透明的网络窗口把群众接触信息的接口放大了,导致读者的敏感度极大减少;不对是因为现在是想象力大爆发的时代,层出不穷的点子如井喷一样出现在各个领域,人们的思维活跃了很多,所以这两点是互相矛盾的地方。
科幻小说因其文学定位和创作特殊性,市场保质期不会稳定和持久,它在文学类别里面算一个暴发户式的文学。科幻文学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故事资源的枯竭和阅读逐渐平实化,前者与科技发展有关,后者与国内的文学大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所以科幻小说目前需要突破写作资源方面的创作障碍以及在文学创作思路方面的转换。
科幻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在现实基础之上幻想未来世界的生活,可现在应用型技术飞跃式地突破,让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往未来化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人们对未来世界的关注也减少了许多好奇感,但要注意的是现在生产方仅仅在产品的使用感上进行了提升,因为商品的视觉感和体验感是生产方的核心竞争点,而基本的功能层面却没有多少实质性突破。人们犹如处在一个外壳进化却内核原始的世界中,而科幻小说提供的世界观需要在使用和观赏两个内外壳都进行升级,如果能够平衡这两点,就可以把人们的阅读状态重新拉回。
另外,进行科幻写作的时候有一个尤其要关注的问题,就是科幻的时效性很强,特别是在这个技术大爆炸的时代,任何新兴的文学产品很快就被市场消化完毕了,而科幻刚好处于这种尴尬的局面。在作品传播方面,它们的身体从内到外,由点到面到全部被消费者提前剖析了一个遍,就像买新房的人还未亲自去现场,房子的建筑材料、设计架构、使用特征就全部感受了一遍。
根据上面的种种现象分析,创作科幻有两点新思路。
第一,不要被市场化潮流影响。国内科幻不像国外那样有全面而长久的创作体系,它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而我们仅仅出了几部大火的作品是不足以让科幻的市场提升起来的,很多新生代创作者固执地以市面上仅有的几部科幻作品为模仿对象,创作出的作品只有这几种“味儿”,所以科幻创作者们不要被短期的表面现象给迷惑住了,要从国内科幻市场遮蔽的缝隙中走出一条康庄大道,要扎扎实实地去创作科幻文学,要学会主动去阅读和研究国内外科幻作品、早期和近现代科幻作品,而不是局限于现有的科幻作品争相模仿。
第二,如何从文学层面上改变固有的科幻创作思维。首先,科幻不要丢失其幻想性和独特性,因为这是科幻小说与主流文学差别最大的地方,我们要如保护传统文化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次,如今人们接收新鲜事物的反应越来越小,我们在创作中也要做出一定的调整,在剧情和人物创作方面要适当地往主流文学的创作思维上靠拢,把科幻小说中的“未来世界”常见化,把它变成未来的“主流小说”,既让人们能感受未来生活的有趣刺激,又能切实地把人们带入创作者所推测的未来世界,让人们体会未来的点点滴滴,而不是只把换了个皮的现实世界平移到了未来,把各种科幻创意作为马甲穿在贫乏的剧情身上。其实有不少科幻作品的剧情比主流小说差,扒掉科幻这层皮,中间没有什么令人着迷的地方,科幻作家们把全部的精力用在了科幻创意和未来世界观的构造上,这是很多科幻作品最大的诟病,尤其是在目前求之过急的国内市场环境下,科幻作品的人物刻画和剧情冲突更是褪色了不少,虽然刘慈欣也说过,为了更完美地营造科幻性,不得不为一些生活化的描写做出牺牲,但如今科幻小说的未来感失效了,我们就要把它与现实文学的创作思维结合,让它再次充满色彩。
这里要强调的是,不是把科幻世界的“外貌”创造的真实、把未来生活的细节写的真实,这仅仅是未来世界的“修筑”,我们应该把科幻世界的切入感和沉浸感写的真实,应该“弱化”其虚幻的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让人们就以为这是未来世界的生活场景,这需要我们写作的时候有阶梯一般的推进感,防止像许多科幻小说一样割裂式的推进,如果能结合这两点,就可以弥补人们日渐审美疲劳的问题,把科幻小说的精彩重新推入正轨,所以保持科幻的独特性和融合主流小说的创作代入感是我们值得探索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