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出自《论语·庸也》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学生时代,非黑即白的是非观,简单粗暴,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见解,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懂,这也就为什么学生时代总能听到“愤青”这个词汇。越长大,越觉得事情不是只有这两面,就像卞之琳所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所看到的事物和人都是不同的。眼睛所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耳朵所听到的不一定是事实、心中所想的也不一定是事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学生时代最适合睡觉的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事物是相对发展的、矛盾分析法、辩证唯物论等理论知识都理解,却觉得在生活中无处可用。越长大越觉得,那些是多么富有哲理,在社会人际交往和处世之中有多适用。我想这是人性使然,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没有亲身经历过,永远无法体会其中的内涵和深远的意义。很多时候,听到大人总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些忠言逆耳的规劝,总会被当成耳旁风,因为那些终归是别人的经历,没有经历过,无法感同身受。工作之初,因为业务问题,和同行竞争者发生冲突,那时的自己,愤怒无比,据理力争,无限的委屈,最终闹得更僵。现在的我回忆起来会觉得自己很可笑,其实有无数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却选择了最坏的一种。时光倒流,我绝不会那样处理问题,很多事情不是讲理就够的,还要讲究方法。道理很多人都懂,然而行动的选择方式,才是一个人的处世之道,不胜在言语而在于行为,这也是一个人的格局体现。
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以前总是不能理解,讲道理有错呢?其实这是在认死理,转牛角尖。讲赢了又如何,想要什么结果才最重要,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纠结这个问题是什么?而是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以达到最终的目的。有人说,做女人37度最好,温婉而不娇,适度。其实,处世之道也是一样,有尺有度,折中调和,以中庸的态度,柔和的去应对,从更多的角度去审视,坏情绪不会帮助我们,反而影响我们的思维和判断。
路漫漫其修远兮,人生之路,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学习和成长,“社会即学校”,生活会赋予我们很多很多。愿我们永保学习之心,不停止向上生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