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上面这段话是儒家的大圣贤孟子所写,这句话也出自《孟子》这本书,那么话说回来这句话有什么意义、有什么意思呢?
可以看出孟子首先介绍了四种“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分别为:爱人、同情、怜悯之心,是儒家向来的德行。羞耻之心,就是你做起什么事情来感觉它是恶的、羞耻的。恭敬之心就是对别人恭恭敬敬,没有二心,是发自内心的,并且还可以帮助他。是非之心,就是清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明辨是非。
孟子认为这四种心分别为仁(恻隐之心)、义(羞恶之心)、礼(恭敬之心)、智(是非之心),当然,这四种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外在与内在共同兼备。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实就是仁义礼智的开始、始端,恻隐之心就是仁的始端,羞恶之心就是义的始端,恭敬之心就是礼的始端,是非之心就是智的始端。所以只要把这四种“心”做好,你就可以做好仁义礼智。
而且孟子说,人们天生就具有这四种心,也就是天生就具有仁、义、礼、智。仁、义、礼、智不是通过外界的教育而得来的,也不是通过上帝和佛祖天生给婴儿赐予的,而是天生就有的。而且在这个世界中只有人有,动物的话是不一定的。
听了孟子的这句话,好像人天生就应该是特别好的,但是我们现在还是可以看到很多地痞流氓、劫匪、甚至杀人犯,那么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天生就具有吗?这个时候孟子就给出了答案: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如果你去追求仁义礼智的话,并且不放弃,将内在释放出来,那么你就可以具有仁义礼智,并且成就自己。如果你舍弃、不追求、遮蔽的话,那么你就不会得到仁义礼智,你也不会成为一个好人,反而会成为一个小人。这完全取决于你,因为你本身就有,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伸手就可以抓到,如果你不抓,那么你就不会得到仁义礼智了。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到三字经里面的前两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性”是天生就具有的,而且是“善”,所以说你一定要去追求你的本性,不要把它忘在潜意识里,不要让他“变异”,我们要给这颗种子每天浇水施肥,让他茁壮成长,最后变为参天大树。
我们需要外界与内心的力量帮助我们成长这颗种子,至于这颗种子最后会不会变成参天大树,这取决于你。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小问题:战国时期的荀子说过“人之初,性本恶”,这个就和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冲突了。那么人之初,“性”到底是什么呢?到底是善还是恶呢?
期待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