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即地狱。
忘了这是哪个哲学家说的,它的意思其实我也不甚明了,不过再我看来,如果我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就是事实,将产生非常大的误会。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人际沟通的过程中,熟练、合理的运用知觉检核的技巧十分有必要。
在《沟通的艺术》第3章中,作者指出了知觉检核的3个要素:描述行为、给出至少两种诠释、请求对方澄清。在作者看来,这样做至少有2种好处:并不假设你的第一印象是正确的;借由维护对方的面子来减少防卫。
前段时间,给一个刚认识的朋友发微信,最开始的两次她过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才回复。当时,以为她不大愿意搭理我,就不准备再聊了。后来转念一想,这样似乎是陷入了一种“应该的谬误”(《沟通的艺术》P162),随后想到了“知觉检核”的技巧,给她回复了一条信息“估计你现在在忙吧,或者不方便用手机,那回头再聊啊”,随后她及时回复了信息,告知了她正在上班、比较忙的事实。虽然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情,不过确实从中感受到了知觉检核的益处,心里有点小小的兴奋。
以下是一点题外话。
专心、思考、沟通。
这是一位能力特别出众、我很尊敬的领导,曾给我讲过的他认为要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的三个要素。《沟通的艺术》陆陆续续读了一年多,然而感觉收效甚微。细细想来,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缺少实际运用,缺少信息反馈。
就掌握一门技能而言,知道和熟练运用之间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我认为,要从知道达到熟练运用,最最主要的是在实际中进行操练,从获得的反馈信息中来修正、调整认知,从而强化熟练使用技能的能力。比较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遇到一个同样对《沟通的艺术》这本书感兴趣的人。
亲爱的朋友,倘若你很有耐心看到了文末(那是我的荣幸),希望没有浪费你的时间。假如你在读书过程中也遇到像我一样的困惑(书读了,沟通能力却没有明显提升),再假如你也想就读书中的一些困惑、感悟进行交流,想就书中“想一想”栏目的内容与别人进行实际操练,但苦于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这样的人,那么,我想,我们是否能通过简书、微信或者其他的平台,进行线上的交流呢?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欢迎联系我,期待我们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