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双方的老人都希望杨羽明能继续上学,他们可以倾尽一切做微薄的资助。羽明怎么忍心已经痛失孩子的风烛老人再来为自己奔波劳累,他冷静地摇摇头:“我已经快18岁了,我现在是家里唯一能做事情的人,我不能让你们养着我!上学并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
奶奶手术后渐渐恢复,在家照顾着卧床的爷爷,杨羽明去学校把所有的书取了回来,好衣服好鞋子和一些电子产品都处理卖给了同学们,给爷爷奶奶留下了大部分做生活费,剩下的揣在身上出门打工去了。
从山巅跌入谷地的绝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绝对不知道那种感受的。有时候身体上的苦还是其次,心理上的痛才是会折磨得你夜不能寐、寝食难安。好在杨羽明尽管以前锦衣玉食从未吃过苦,心智却比一般的孩子成熟,好在他还年轻,还有机会给自己的人生翻盘,就像潘多拉盒子里最后留住了最宝贵的希望一样。
十七岁半的杨羽明出来开始打工,没有技能,没有经验,他只能靠力气挣钱,但他尚不算长成的身子骨,并没有多少力气让他使出来。所以什么杂活他都干,工地、小餐馆、打杂------他甚至听了工友的话,差点去钻煤窑。只是钻煤窑还是危险了点,他不是胆小,他是觉得不能让四位老人再失去他这个唯一的寄托,他是替父母活着的,他要惜命!
这样过了五年,他的身体因为生长,更因为磨砺,越来越强壮,他也在生活的泥土里滚了个够,好在回报并不算少,从不偷懒又节俭的他,除了还债,还时时补贴三位老人,爷爷到底捱了两年就撒手走了。最艰难的日子过去了,为了不让老人有更多遗憾,更是为了自己有一天能真正重新站起来,杨羽明决定拿起书本,重新学习,参加高考,完成自己的学业!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杨羽明不再打工,而是做起了刚火起来不久的外卖。杨羽明发现这个工作更自由,收入也不低,重要的是非高峰期,他有时间看书。跑外卖唯一不好的地方是没有人管吃住,租房子也是不小的费用,杨羽明哪里舍得?他买了顶帐篷,卷起来放在车上,大多数时候就睡在地下通道的路边,后来偶尔有一次,听到另一个外卖员提起来他们有几个人一起住在一个立交桥的下面,他跟过去一看,立刻就决定入伙。
这个立交桥已经接近郊区,没有什么人管,大家日常生活的东西都可以安心放在这里,一人一顶小帐篷,就像一个个单独的房间。水到附近的加油站去打,电源就用电动车的电池,晚上大家回来还能聊聊天聚个餐,那种一个人睡在黑黝黝的地下通道的孤独感一扫而空。而且随着时间愈来愈长,他们为了生活的便利和舒适,不断进行着各种改善,就比如有次羽明捡了一个床垫,他吃力地把床垫带回来扔进了自己的帐篷里,使睡觉的舒适度大大增加,惹得大家都羡慕,于是隔天还有人拖回来了一个小沙发。立交桥下越来越像真正的家了,有时候天下雨,羽明晚上睡觉会拉开帐篷,听哗啦啦的雨声,想起苏东坡的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