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实干蔚然成风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直指基层治理痛点,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这份规定不仅是对基层干部呼声的有力回应,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在于通过制度性减负,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

  形式主义是困扰基层多年的顽疾。文山会海、过度留痕、频繁检查、多头考核、打卡泛滥……这些现象看似是工作方法问题,实则是治理理念和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的体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单位作为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往往承担着与其资源、能力不匹配的过多职责,导致“小马拉大车”的困境日益突出。这种状况不仅消耗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更滋长虚浮不实之风。

  《若干规定》着眼于进一步体现改革精神和从严要求,作出7个方面21条具体规定,对形式主义这一顽疾进行系统施治。切实精简文件、严格精简会议、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规范借调干部、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规范明晰基层权责、规范创建示范和达标活动,每一项都直击痛点,推动为基层减负工作向治本深化。

  破解基层减负难题,首要在厘清权责边界。《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制定基层的履职事项清单,将该干什么、配合什么、收回什么“三张清单”清晰厘定,为基层明确权责边界,实现“事权与资源相匹配”,有利于基层从“负重爬坡”转向“轻装快跑”,让“小马”不再强拉“大车”。

  根治形式主义,必须革新考核评价体系。《若干规定》强调要规范督查检查考核方式,化繁为简,降低“留痕”比重,增加实效评价权重,这意味着要打破“材料出政绩“的怪圈。考核应当注重工作实绩,而非台账精美程度;应当关注问题解决情况,而非会议频次和文件数量。只有建立重实干、重实绩的导向,才能引导基层干部将精力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工作中。

  数字化转型为基层减负提供了新的可能。《若干规定》鼓励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工作效率,减少文来文往和层层报送。通过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可以极大简化行政流程,实现“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但也要警惕“数字形式主义”的新变种,避免基层陷入各种系统、平台的“绑架”,防止技术赋能异化为技术“负”能。

  需要明确的是,减负不是减责,而是为了更好履职。减掉的是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增加的是服务群众的“实干担当”;减少的是文山会海的“虚功”,增加的是民生实事的“实效”。基层干部卸下不必要的包袱,才能轻装上阵,真正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若干规定》的出台,体现了中央整治顽疾的决心和智慧。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落实,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真正让基层干部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抓落实、促发展、解民忧,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更大贡献。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