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合理评估自己的推理能力,需要我们一直介入自己的思维,并以思维质量标准为参考,来考察思维的各个部分及推理的整个过程。通常我们要使用到的标准包括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关联性以及深度、广度、逻辑性、重要性和公平性。
1.清晰性
如果一个陈述不清晰,我们就无从展开讨论。比如,“对美国教育体制能做些什么”就是不清晰的问题,更清晰的问题可以是“为了让学生学到胜任工作的技能,从事教育的人能做什么”。
2.准确性
一个陈述可以清晰但不准确,比如“大多数狗都超过300斤”。人们经常错误地呈现或描述事情,特别是牵涉到他们的利益时。
你可以问以下问题,来分析阐述准确与否:
它是真实的吗?
我们该如何检查它是否准确?
我们该如何探寻它是否真实?
3.精确性
一个陈述可以既清楚又准确,但不够精准,比如“小明超重了”就是如此。
你可以问以下问题,来分析陈述精确与否:
你能否提供进一步的细节?
你能否更具体一些?
4.关联性
一个陈述可以清晰、准确且精确,但和议题无关。比如在讨论学生成绩时,因为努力程度不等同于学习质量,所以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和成绩其实没有必然的关联性。
你可以问以下问题,来分析问题是否具备关联性:
那些问题如何与议题有关?
这一观念如何与其他观念相关?
一个陈述可以清晰、准确、精确且具有关联性,但是却缺乏深度。比如,在讨论美国毒品问题时,回答“唯有对其说不”,就是用一种极其肤浅的方式对待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没有深入到历史、经济、政治、心理、生理所有方面。
你可以问以下问题,让思维更具深度:
你如何考虑问题中的各种难题?
你如何处理问题中最重要的各种因素?
6.广度
一个推理可能清晰、准确、精确、有关联且有深度,但缺乏广度。比如,对于美国经济改革,持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立场的人,对议题的探讨都很深,但却都只展示了问题中的一个立场。
你可以问以下问题,让思维更具广度:
我们是否需要考虑另一个观点?
是否存在看待这一问题的不同方式?
从……立场看会怎么样?
7. 逻辑性
思考需要将大量的思想按照某种秩序放在一起。如果这些思想组合相互支持有意义,思维就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是缺乏逻辑性。事实上,我们往往持有相互冲突的信念不自知。
你可以问以下问题,让思维更具逻辑性:
这些放在一起符合逻辑吗?
这些都能根据你所说的得出吗?
这些东西如何根据证据推导得出?
之前你用的是这些,现在你说的是那些,我不能理解两者何时为真。
8.重要性
当我们针对各种议题进行推理的时候,我们需要聚焦于推理中最重要的信息,并考虑最重要的观念和概念。尽管很多观念都与议题相关,但绝不是同样重要,很多时候思考失败就是由于把握不好轻重缓急。
你可以问以下问题,来分析问题是否重要:
针对这一议题,我们需要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
在某个背景中,为何那个事实很重要?
9.公平性
你可以问以下问题,来分析思维是否公平:
对于给出的证据,我的思维公平公正吗?
这些预设公平吗?
当我们运用思维标准分别检查推理的八大要素,就能发现思维中现存的一系列问题。当完成了检查清单,我们也就拥有了强大的思维工具。
心灵的三个不同功能
这种作茧自缚的行为,源于我们对心灵运作的陌生。
心灵有三个基本功能,即思维、情感和欲求。
1. 思维的功能是判断趋势,弄懂意义。它不断回答我们生活的变化趋势将是怎样的。
2. 情感的功能是评估思维判定的趋势对生活的意义,告诉我们对那些事情该持何种情感。
3. 欲求的功能是激活能量以发起行动,告诉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以及应该把精力投放在哪里。
思维指明趋势,情感传递趋势的好坏,欲求让我们推进或放弃。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呈现密切的动态联系。
。
我们生活在自己构建的故事中,却自信地认为从根本上弄清了事物的本来面貌。我们最常使用的心理标准是:
它是真实的,因为我相信它。
它是真实的,因为我们相信它。
它是真实的,因为我想相信它。
它是真实的,因为我一直相信它。
它是真实的,因为我从自身利益出发要相信它。
我们对某些事物感兴趣,实际上只是通过它能间接曲折地支持自己。我们不喜欢,甚至害怕那些指出我们前后不一致的人,在伤害别人时,我们自动将自己的行为正当化。
因为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无时不刻不在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思考,自我中心思维对于我们来说,某个层面上是天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