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大清帝国和日本在海上干了一架,众所周知,大清输了,而且是底裤都输光的那种,整个大清海军都基本输进去的那种。
1895年4月17日,本被免掉所有职务的李鸿章,又官复原职,顶着中央常委、兼任直隶地区书记、北方地区协调发展办主任,外事委员会委员[]等头衔全权负责,签下了“著名”的《马关条约》。
也是这一年,37岁的佛山人康有为终于“公考上岸”,授工部主事,大抵相当于现在的处室负责人。和我们现在不一样,辛苦备战一年通过招录考试,也不过是某得一份稳定工作罢了。
康有为早在上岸前,就有了不小的名气。1888年写了《上清帝第一书》没人搭理,1894年上呈的第二篇文章就“一炮而红”,现在初高中还有“公车上书”这个考点呢,不过这一次也只不过是在热搜榜上短暂议论了一下,但也多少是个“网红”人物吧。
所以1895年,在时任军部常务委员兼任外事委员会主任翁同龢(hé)[]的推荐下,光绪皇帝载湉看到了有康有为的锦绣文章。这一年,一个是24岁“愤青”图强的皇帝,一个是37岁刚入体制的“网红讲师”,反正,康有为的想法,很合光绪皇帝这位年轻领导的胃口。
一个处室负责人给帝国数一数二的大领导直接汇报,这妥妥的越级汇报,放在现在的体制内也好,还是大一些的企业,都是比较犯忌讳的点。
但是,康有为就不管你这些潜规则,文章写了一篇又一篇。再加上翁同龢以及他手底下给光绪皇帝整理书籍的张元济也经常夹带着改革、变革等倾向性内容。
于是,1898年6月1日,儿童节,光绪皇帝载湉颁布“明定国事上谕”,正式宣布变法。
不过,儿童节颁下的这份改革文件,在中央诸多部门、地方省道府州县、边防军士等体制内大大小小的“老油条”看来,的确是和一群“儿童”过家家一样。
其中,也包括翁同龢,这个改革派,在自己日记里面也否认自己与康有为商讨过变法的事情,也不知道是在儿童节前就没写,还是后面修改过自己的日记,反正也把工作痕迹给抹掉了。
所以说,正经人谁没事天天写日记,这不,多少还是留下了一些不想让人知道的痕迹!
翁同龢是个改革派,还是妥妥的“帝党”,毕竟是光绪皇帝的老师,但却是改革派中的求稳派,这倒是体现出了“经验”丰富,对全局阻力还是看的清楚。
相反,康有为就是改革激进派。
“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到底还是刚入职场,到底还是经验不足,三年速成西方制度,就算住在颐和园的慈禧太后不出面干扰,这套改革方案,似乎也很难实施下去,政令根本出不了紫禁城。
但是架不住皇帝喜欢啊!
皇帝也是年轻人,还是想着快点拿到实权的年轻人!
于是求稳的翁同龢被赶回了江苏常熟老家,一切就看康有为怎么玩转这场改革。
网红有一个特点,就是容易膨胀!当官也是,有权了,也容易自大。自大、张扬的性格缺陷,就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孤臣,一个不合群的人。
康有为就是把自己玩成了一个孤臣,而且还是经验不足的孤臣。
事情大包大揽,但是又没有实权,所以他的弟弟康广仁很担心。处于改革中心,但是又没有其余勋贵,尤其是太后的支持,杨锐很担心“死期将至”。
杨锐的“预言”很准,没多久,慈禧太后就从颐和园出来了。
慈禧“出关”的前一天,康有为一听到风声,一溜烟就跑到海外去了。梁启超慢一些,差点就被逮住了。反是提前看破局势的杨锐等六人被捉住了,即“戊戌六君子”。
随着慈禧太后归来,戊戌变法至此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