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越权,不包办,孩子说了算
无数的研究证明,除去基因的指手画脚,家长恰如其分的教育方式是孩子自信破土或不可缺的土壤。我家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孩子被基因与教育方式双重夹击、暴打,最终导致自信营养不良,蔫头耷脑。那问题来了,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获得并保持自信呢?
首先,孩子的自我评价是构成自信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少子化的时代,孩子成了父母的掌心宝。从出生开始,父母就充当一线守卫的角色。孩子一个声音指引,父母就高效反馈。从日常的吃喝拉撒,到学习等方方面面,绝大部分都是喂养型父母。时间倒回三十年前,六七岁的孩子足以胜任家务小能手,洗内衣袜,淘米煮饭,理菜拖地……反观自家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为家庭分担的事务屈指可数。其实,不论任何文化背景,孩子都必须习得生活技能。
农业时期的干农活,信息社会的学习、使用高科技产品等,都是孩子为了掌握本领而付出的努力。可以说,孩子在现实社会的参与感越强,驯服新技能的次数越频繁,越能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当孩子认可自己是能掌控这个世界,而不是被陌生环境撞得鼻青脸肿时,他就能获取一个优点——能力。而能力是自信的基石,是在同龄人中缴获优越感的法宝。这种正向积极的反馈能促使孩子更加积极地学习新技能。否则处处碰壁的孩子,会被尘封在“不如人”的认知里无法自拔,导致自卑胆怯有机可乘,甚至日益嚣张。
总之,父母需要示弱,装聋作哑,把生活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这样孩子才能在习得技能的过程获得自信的原始积累。
02
不中伤,不喷火,孩子有话说
我们家天性内向,思维敏感,是个性情中人。抛开基因不说,他的自我否认得完全由我们的教育方式买单。
从大班开始我就跳级做数学思维启蒙,基本跳一学年的台阶。浅奥原本难以课本,又有一年的跨度,放在一个普娃身上,难免有点吃力。遇到娃思维迟钝,我就开始火攻。这招对大班或一年级的孩子,蛮奏效。可二年级形势大转,娃不仅对家长权威免疫,甚至学会了以牙还牙。因此,鸡飞狗跳是常态。最后的结果是,数学成绩并未如我想之拔尖。另外,副作用也如影相随,比如暴脾气、惧怕数学,整个自信心的崩塌。显而易见,强扭的瓜非但不甜,还有剧毒。
当然,我并未彻底放弃数学拔高,这是理科大厦的根基,我必须要重视。只是,我换了一个思路,首先在数量上做减法,尽可能调控情绪,做好言语刹车。虽然,辅导孩子作业的时候要多崩溃有多崩溃,只想畅快淋漓地泄火,但是一把火烧燃不起孩子的专注与兴趣,一不小心自信反成炮灰,不是得不偿失?
扭转情绪按钮之后,我们更要注意言辞调频。孩子认真思考,取得进步的时候,要毫不吝啬肯定与赞扬。夸孩子的技巧相信每个家长都知道,对事不对人,细化不取巧,真诚不敷衍,尽可能将每一次的成功与努力、思考、付出捆绑。“你真棒”、“太厉害了”、“全家你最聪明”等天然赞词就不建议滥用了。
03
放弃低层次竞争与内耗,明视真教育、常阅读
不知何时开始,提前学时髦成了一股浪潮,全国都在竞相模仿。补课基本成了寒暑假的代名词,大家在考试这条赛道上拼得头破血流。
有条件的人还好,砸钱不说立竿见影,效果多少有的。普通口袋,就在不断在投入、产出双线做评估,扪心自问:值不值?有时候觉得挺有意思的,一句值不值倒是穷口袋率先发声的。可不是,不差钱的人家,一心只想把孩子往自己理想的设计送,哪会关注值与不值?
我们的教育路线简单明了,中高考,单一的赛道,明确的知识。既然如此,提前学,反复学,消化吸收不好,就多多咀嚼。总之,当外力足够强大,很多事情就能翻牌。可是,大家想过没?人生就只高考吗?教育的真正目标是什么?单纯是为了训练考试傀儡?
真正的教育非学校能够承载,教育的始终都应围绕“帮助孩子认识并适应社会”运转。未来是不确定性的,我们不仅需要学识,更需要见识,找到人生的方向,脚踏实地追寻爱,拥抱爱,完成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之旅。
趁着暑假,放手让孩子遨游在兴趣的海洋吧!不要用补课束缚了孩子其他的可能性,泯灭了童年的乐趣,丧失了激情与探索的驱动。
我想,一个自由出入古今中外知识精粹的灵魂,一个常立世界巨人肩膀的灵魂,一定不会心灵枯竭、生活盲从。相反,他是一个乐观自信,见解独到,有追求、敢追求、善追求的有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