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上有个皮革马利翁效应,说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做的一项有趣的研究。
他们先找到了一个学校,然后从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体学生的名单。在经过抽样后,他们向学校提供了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这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递“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这种现象说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方法也不同,儿童受到的影响也不同。
只要对学生有合理的期望,他们就会进步。
刚开学的时候,一年级有一对让老师头疼的双胞胎,这对双胞胎下课的时候和正常学生无异,上课的时候却变成了“自闭”学生,自动把老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屏蔽在外,课本不拿出来,也不回答问题,面无表情,像没了魂魄的人一样。
要说有病,下课的时候他是正常的,要说正常,课堂上的反应让人无法解释。
老师使尽全身解数,两个学生一点进步也没有。其他班的几个老师都直摇头,“算了吧,放弃吧,不破坏纪律就行了。”
如果就这样放弃了,这两个孩子的一生还有什么希望,从一年级就不学习,将来怎么接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后的生活和就业都成问题。不能放弃,他们智力并不差,只是学习方面有障碍,只要肯付出,孩子一定会变好的。
再上课的时候,老师总是格外留意这两个孩子,提问的时候,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由易到难,慢慢让他们获得成就感。每一次他们有点滴的进步,老师都高兴的手舞足蹈,给他们正面的评价的同时,又向他们提出新的学习目标。
经常听两个孩子的老师谈论他们的进步,而其他老师都不抱什么希望,毕竟起点太低,直接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你能指望他们进步嘛。直到前两天听一年级的公开课,这两个孩子的表现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在处理一道习题时,一个平时学习很好的学生竟然没有做上来。老师皱起了眉头,问学生,“有没有会的,举起手来。”
几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向举手学生看去的时候,隐约看到她眼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她激动地说“我们把机会交给平时回答问题较少的xx。”
全班学生的目光都转向了这位同学,他就是大家眼里的学困生,双胞胎之一的xx。他?居然主动举起了手,要求去黑板上做习题,还是在全校公开课上!不可思议,我的内心无比震撼。
学习很好的同学都做错了,他能行吗?教室里所有人屏气凝神,静静地看着他解决问题。认真思考,慢慢书写,画上最后一个句号后他如释重负的把书写笔交给老师。
鸦雀无声的教室忽然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四十多双小手拍得通红,听课老师也被孩子们感染,纷纷鼓掌。XX的脸上荡漾着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接下来的一道习题,没想到这一对双胞胎都举起了手,老师把两个孩子都请上了讲台。在一阵阵啧啧称奇中,两个孩子写上了满意的答卷……
评课的时候,同事们一致称赞一年级老师创造了奇迹。而老师却说,其实不然,并非什么奇迹或者神话,也不是老师有多伟大,而是相信的力量。孩子是一颗种子,你相信他会开花结果,对他用心浇灌,用爱付出,他就会给你惊喜。平时她也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而是坚信他们是正常的孩子,向他们传递老师的期望。有了进步及时肯定,有了成绩向他们提出新的目标。让他们有努力的方向,有学习的动力。
这就是相信的力量,我们身边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