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原诗
虚舟纵逸棹,回复遂无穷。发岁始俯仰,星纪奄将中。
南窗罕悴物,北林荣且丰。神萍写时雨,晨色奏景风。
既来孰不去?人理固有终。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
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窊隆。即事如已高,何必升华嵩。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66】
空舟快桨,时光流走,春去秋来,无尽无穷。
新年开始,仿佛在片刻之前,倏忽间星纪年已到年中!
南窗外已少见越冬的憔悴草木,北面的林子已经郁郁葱葱。
雨师萍翳倾泻下合时节的好雨,天将明时吹起了夏天的好风。
既来到世上,谁又能永不离去?人生道理必然有始也有终。
生活清贫等待那终极的到来,弯臂作枕保持淡泊冲融。
时运变化,有坦途也有艰险,纵心任性,不必管是贫困还是亨通。
遇事都能达观,就已经站立在高处,又何必攀登那嵩、华的高峰!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70】
时光流逝日月如梭,往复回环于是无穷。新年刚过转眼之间,忽然又到一年之中。
南窗之外枯木稀少,北面树林一片繁荣。雨神及时降下甘雨,清晨吹拂祥和南风。
人既生来谁能不死?人生规律必然有终。处于穷困等待命尽,安贫乐贱何妨道隆。
时运变化有顺有险,随心任性并无卑崇。倘能遇事达观视之,何必访仙祈求长生。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64】
诗中题明“星纪”,星纪是丑年,再结合内容特点,确定本诗作于义熙九年癸丑(公元413年),《形影神》与之相近。这年渊明四十九岁。归田之后,生活作息于大自然之中,必然于细微处观察到时移景迀。新春刚去,忽又进入仲夏,今年又是一纪之首。时序与生死正是东晋文人热衷的命题,宗教的说法也广为流播。诗人在这首和诗中表现了一贯的豁达态度,由此而看待人生的坎坷就更无所挂怀了。清•邱嘉穗这样赞美本诗:“虽天道有盈虚,而此心确乎不可拔,非夫知命不惑而有潜龙之德者,其孰能之!”(《东山草堂陶诗笺》)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68】
此诗写于晋义熙九年(413),陶渊明四十九岁。诗人从时光的流逝、季节的回环往复和景物的荣衰更替,而体悟到人生有始亦必有终的道理。认为人们只要认识到了这种自然的规律,便可以逍遥任性,随顺自然,无喜无忧,以终天年,从而也不必去求仙访道了。
【张彦《陶诗今说》,p78】
这是一首哲理诗。通篇讲的都是“人生道理和终极规律”。从这里可进一步看出诗人陶公是彻底懂得人生真谛的人,是一位比一般超脱更为高仰的超脱的人!一个人活在世上,如果做不到为国为民奉献一生、做不到忘掉自我的“圣人、贤人和俊彦之士”,活着只是为自己及自己的小家,那就是“庸人”。庸人,是不懂人所以为人的责任、义务,更不懂什么是“奉献”、懵懵懂懂地来,又糊糊涂涂地走。也有相反者,把聪明才智用在“一己之身”,耍尽
“心机”到头来成了“大款”富贵者,勿忘一旦撒手人寰、鸣呼哀哉,也都变成了一座荒丘。愚者均不懂“人生真谛”,像诗人陶公这样彻醒彻悟,通晓人生真谛的,古今中外实在凤毛麟角、太少太少了。正因如此,冠陶公以“高山仰止”者不为过!
本诗文字稍有“艰涩”,为述理运用了一些典故和比喻,在古籍中均可查到其出处。由此也可见之诗人并不是一个自谓“读书不求甚解”的人,而是一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学问家哩。好学,必能成才!
【《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78】
此诗作于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夏。五月旦:五月初一。和:和答,唱和。戴主簿:生平事迹不详。主簿:古代掌管文书簿籍的文官。
【辑评】P105
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二:(“神渊”二句)雨景微濛,上障天光,澄渊清澈,雨脚雨点,丝丝倒现,是时雨被神渊描写也。观早起之天色,足定其为何风:色晦风必恶,色清风必和,是景风凭晨色具奏也。炼字炼句之奇奥,前无汉魏,后压三唐。
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二:此诗因时节之变迁,而感及于人事存亡进退之理,虽天道有盈虚,而此心确乎其不可拔,非夫知命不惑而有潜龙之德者,其教能之!
孙人龙寨集《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虚舟”二句)写景如画。(“即事”二句)结到志行高卓,语亦兀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