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课程第四次预习作业的要求是:在你的学生中,你身边的孩子里,肯定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迷恋网络的现象,作为教育的专业人士,你碰到的网络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你为改善这种现实做过什么努力,效果如何?请大家讲出你所经历的故事,请大家讲故事,不要写案例。
针对本次作业批改作以下的反思:
注意审题 读懂要求
本次课程预习的内容是《学生网瘾问题的探因与转化》,学习内容都是以论文的形式在讨论沉迷于网络的心理动因探析和青少年戒除网瘾的方法。可能好多老师受此引导把本次作业写成了案例分析。可是老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再强调要写教育叙事,而不是案例分析。也是大多数老师,这次作业等级不高的主要原因。
部分老师尽管是采用了叙事的形式来记录一个孩子沉迷于网络的表现没有写出为探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以及为改变这一现象所做出的努力。好几个老师在文章中写道孩子被家长送到了军事化管理的戒网的学校。仿佛只有通过这样一个途径才能改变孩子,岂不知这根本不是解决之策。只说表象不思考本质,不去探寻解决方法,这种记录没有意义。
注重选材 反思缺憾
看到老师布置的教育故事,脑海里浮现了好几个网瘾少年的脸庞,到底写哪个故事呢?因为要写出如何转化的最终的效果如何,所以我选择了小怡的例子,问题探因清楚,姥姥离世、妹妹出生、家庭搬迁、被迫转学等家庭接连变故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导致孩子失去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沉迷于网络。孩子的转变看似也比较大,应该符合学业要求。可是看了陈志红老师的《裂》之后,才发现自己的选材是为了急于表现自己的教育效果,网瘾少年的成因不是一朝一夕的,同样他的转变也不是一招一式就能完成的。往往是老师一厢情愿的付出却得不到好的结果,所以《裂》中的男孩是真实的,从师生争执手机摔裂那一瞬间,师生的感情就已经破碎了,无论老师如何想办法去弥补终难破镜重圆。试问哪个老师能保证自己的教育生涯中都是捷报频频的常胜大将军?老师是人不是神,不可能做到挽留众生。所以能够敢于面对失败,在失败中反思,在失败中摸索成功的方式,才能减少人生中的遗憾。
谋篇布局 一波三折
学生的作文也好,老师的教育叙事也好,提起笔来就喜欢按照时、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顺序去写,这样的写作有利于自己梳理思路,却一路平平缺少波澜,同样也减少了故事的生动性,做一个有趣的有料有新意的讲述者,就需要注意谋篇布局。用写小说的思路来写教育故事,从矛盾的爆发点入手,突出网瘾少年与家庭,与老师的矛盾爆发点,才能吸引读者兴趣。在波澜中暗藏事情的诱因,让在行的读者一看就能看到问题的本质,而不是像案例分析那样,总结成因,分析结果。
同样以《裂》为例,家长感激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在孩子坚持老师陪他手机的时候,善良的妈妈选择自己买一部手机让老师给孩子,当老师进家劝说孩子复学的时候,孩子爸爸无奈的说:“都怪我,四十多岁才生了他,打小就惯”。老师摔碎手机没有处理好自己和孩子的情绪是诱因,父母的迁就和溺爱才是孩子沉迷网络的根本。老师没有可意去分析问题,却透过自已深深地无奈和悔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的失败。也写出了众多老师面对网瘾少年的无力。
语言精炼 表达流畅
教育叙事考验一个老师的语言功底,好多老师的文章采用口语化表达,大白话,读起来像是小学生作文,缺乏细节的描写和生动的修辞。甚至于凝炼的富有哲理的语言。估计写完之后也没有从头到尾读一下,需要有好多不通顺的地方或者有歧义的语句。我们平时要求孩子写作文讲球文从字顺,我们自己的文章却跟糊弄,这样对不起老师的称谓。
很喜欢卢老师的文字,细腻中透着温情,感性中深藏理性。让人读起来是那么的耐人寻味。“妈妈似是询问我,又似是自言自语。我无法给出回答,因为不出意外,以她女儿对网游的迷恋程度,只怕是要让这位母亲失望了。只要想想她能如农村泼妇一般用恶毒地话语咒骂亲生母亲就能知道,她怎么可能一下子痛改前非呢?”这样老道的文笔,读起来就像是在跟智者对话,跟随智者的表达去思考自己的文字,显得太稚嫩了。这样的功夫不是一日之功才能练就的,所以对于文字推敲是建立在大量的读写的基础之上的,也是需要用心去玩味斟酌的。福楼拜曾教导莫泊桑说:“你所表达的只有一个词是最恰当的,一个动词或一个形容词,一定要找到他,别用戏法来蒙混,逃避困难只会更困难。”
对待每次的作业亦是这样,把他当成一次思维的拉练,一次刻意的练习,尽管过程很难,但最后的结果可能会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