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作业批改时,怀着开盲盒的期待,挨个点开同学们的作业,透过老师的作业,能读出这个老师是时间仓促应付而为,还是初拾妙笔硬着头皮去拼凑,还是文笔老练经验梳理。作为批改者同样也是学习者,透过老师们的文字去体会老师们的用心,揣摩老师们的慧心。每次作业成绩发下老师们都满怀期待,急切的扒拉着自己的成绩,我也是这样的总希望自己老辛辛苦苦绞尽脑汁的写出来的文章能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如果能得个A,自然是欣喜的,如果能得个优秀被推荐,那更是倍受鼓舞的,然而有时候却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不免会心生挫败,失去写下去的勇气。然而我们写作业的目的是“以分喜,以分悲”吗?如果这样将永远不会进步,所以每次批改作业之后都要深刻反思自己的不足。
文不对题,立意难明
第一次预习作业评作业的老师给予我了一个优秀,有机会让杨老师点评作业,但是这份作业说实话我自己都拿不准,在交稿之前题目还改了又改,原来的题目定的是《用心经营教育生活,塑造有趣灵魂》,后来把题目改为《用有趣的灵魂影响心灵》,杨老师看过后点评说:“看你写的很认真才给你评优秀作文,但这篇文章存在极大的问题,就是题目与正文不相符。文章内容并不是写老师有趣的灵魂是怎样影响学生心灵的,这样的文章一看就是病文,距离发表还差的很远。”杨老师的话很直白也很在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经常评学生的作文要求学生要做到选材与主题相关,怎么轮到自己了却能犯这么大的错误?不禁脸上一阵阵烧的慌。真是听起来明白做起来难,真正拿起笔才能体会学生对作文的愁。在杨老师的指正下重新调整思路完成认真完成第一次课后作业,针对本次作业的话题,班主任在职业倦怠的情况下,如何做到保鲜。用了三天时间一构思整理修改,拟订题目是《困境•破局》,从班主任面临的“工作繁杂,身心俱疲、环境嘈杂,难以静心、状况百出,焦头乱额”三个常见的困境作为切入点,提出了“自我管理,破身心俱疲之局、专注精进,破心神不宁之局、自找麻烦,破焦头乱额之局”。信心满满的提交第一次作业,万万没有想到作业成绩为B,满满的挫败感扑面而来。怎么办?翻阅A等级的文章,寻找自己的差距。才发现自己写文章的存在另一个问题。
点子不新,难以出众
自我管理,破身心俱疲之局,从班主任面对繁杂的事务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管理好自己这个切入点入手,思考如何拒绝拖延,高效做事。专注精进,破心神不宁之局,则是从如何像老教师学习在纷杂的环境中静心工作。自找麻烦,破焦头乱额之局,从青春期学生问题较多,要直面问题用专业的知识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疏导好家长和学生的情绪,搞好关系才能更得心应手的工作。在看了那些优秀作业之后,我发现尽管我的作业形式有新意,但是还是属于新瓶装旧酒,没有具体做法都是大多数老师在做的,没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亮点,也就不会吸引读者的兴趣,所以自然分数等级不高。
一味叙事,思考不深
我们的班主任们,每天都在重复的做着相同的事,大家的做法都是相同的,可是有理论深度的人讲起自己的做法时就会有相应的深入思考。例如在“新手接班的破冰之旅”中,杨老师在讲新手接班如何跟学生家长沟通的时候,讲到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理论联系实际道理也就浅显易懂了。老师的言行就有了理论依据,思考就走了深度。而我们平时在工作时,更多的是凭经验做事,很少去探究这一行为背后的原因,也很少去关注家长不配合,学生闹情绪是跟他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以及性格特征有何联系,也很少去研究孩子的每个行为动机背后所要表达的真实内心,只会一味地陈述事实,缺乏深入的思考。
杨老师跟我说:“如果你想写好文章就不能整天写些鸡零狗碎的事,你要用心去琢磨,也可以去读读我的书,看我是怎么从教育故事转变成思考性的论文的。”
曾经自诩是写教育故事的高手,每次真情流露的教育故事都能收到大家的亲赖,去年的苏霍姆林斯基读书打卡、还有的“叙事者”的奖状,都是因为教育故事真实感人,但是打开杨老师的《特教班主任的非常叙事》,读着杨老师跟孩子相处的点点滴滴,脑海里随着文字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情不自禁的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热泪盈眶,“不做孩子太久了,我已经忘了年少的内心原本是那么简单明净,忘不了不饰装点的言语间可能蕴含了更难以名状的深情。一个思维偏执固化总把孩子的言行举止往坏处想的老师,却是不能不小心点了。”这是杨老师在记录收到学生塞纸条提醒老师“你小心点”,本以为是谁要报复老师,没想到是孩子们提醒老师注意休息,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啊,多么有温情的老师啊!从杨老师的这段结束语中,我读出来老师的真情流露和深刻反思。没有引用名人的话来做证。只是用自己的深刻富有哲理的理解来表述,可见杨老师是沉静的深刻的。
这也告诉我,今后无论写文章还是处理问题,都要采用追问法,抽丝剥茧式的,从多角度寻根溯源,深挖事情本质,不能仅仅记录故事。
行有不得,反诸求己。方可自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