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春节的装饰之物,春联和“挂钱儿”是必不可少的。
春联又叫对联、对子,古时称桃符。“家家户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就是新年贴春联这件事儿,只不过那时的春联是写着神仙名字压邪的桃符。
那时候农村贴的春联需要手工书写,而不是像现在有批量印刷的春联出售。当时农村文盲比例非常高,一个村识文断字的人没有几个,写春联的任务自然就落到村里几个稍有些文化的人身上。
我的爸爸初中毕业,还读过一段时间中专,在村里属于文化最高的人了。他能记住很多春联的内容,会写毛笔字,所以每年找他写春联的人很多。一般从过了小年开始,左邻右舍、前街后院就有上门求写春联的,一直能写到大年三十上午。
大哥上初中以后,可能是为了帮爸爸分担写春联的任务,有一段时间每天练习毛笔字,有时候晚上我睡一觉醒来,看到他还趴在大头沉(农村木匠手工打的办公桌,一头有单开门)上练字。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的大哥的毛笔字写得很像样了,春节写春联的任务也就由大哥来完成了。
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上下联讲究对仗,横批一般为四个字,有的和上下联匹配度较高,有的是万能横批,都是万事如意、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词儿。记得每年都写的一副对联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横批除了“五谷丰登”、“吉祥如意”、“欢度佳节”外,还有一类不和对联一起贴的吉祥语,如“出门见喜”、“抬头见喜”、“井泉大吉”等。
记忆中爸爸写春联时先用小瓷碗倒上半碗臭臭的墨汁,然后把邻居们拿来的大红纸一次次对折,再用剪刀裁成合适的长度和宽度,之后放在八仙桌上用毛笔书写,每写完一联,我就把那条纸从桌子上抽下来,放到炕席上晾,一边晾一边读对联的内容,待上下联加横批都写完晾干了,我就把一副对联折到一起,告诉求写对联的人这副对联应该贴在里屋门、外屋门,还是仓房门。那时农村不识字的人很多,如果不一遍遍告诉清楚,真有人把本应贴在猪圈的“肥猪满圈”和本应贴在鸡架上的“金鸡满架”贴在住房门楣上的情况,闹出过笑话。据说还有人把这类横批和供俸老祖宗的“祖豆千秋永”的横批贴混,不知道是真的,还是人们为了编笑话臆造的。
除了贴春联,那时候还比较流行贴标语。写标语用五颜六色的彩纸,一般裁成长度比春联长、宽度比春联窄。内容丰富多彩,可谓与时俱进,每年根据国际国内形势都有新的内容。但有一些内容是几乎年年都要写的,比如“中国共产党万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春联和标语贴上之后,整个农村小院仿佛立刻充满了节日的气氛,但这时的春联还是静态的,唯有配上“挂钱儿”才会更加生动起来。
“挂钱儿”是配合春联使用的,与对联的横批贴在一起,一般一个横批配三个“挂钱儿”。“挂钱儿”是剪纸的一种,和标语一样使用彩纸,用剪刀剪成。因为剪纸是细致的手工,所以多数由家里的女人完成,我曾亲眼看过一些裹小脚的老太太拿一张白纸很随意的就剪出一些小动物,再点燃煤油灯用灯烟熏成黑色,粘在墙上、窗户纸上,特别好看。这样的老人家,剪个“挂钱儿”不算什么难事儿。“挂钱儿”的图案有文字的,大多是“喜”、“福”、“财”等简单的汉字,也有喜鹊、蝙蝠、蝴蝶、竹子、梅花等动植物图案。不论是汉字还是动植物图案,周围都会以菱形块连接,下面剪出形似水滴的“穗儿”。
小时候我也和老人们学过用剪刀剪东西,从一开始剪五角星、双喜字儿、蝴蝶围着菊花等简单的图案,到后来也能独立剪出图案简单点“挂钱儿”,但是速度很慢。大约十四五岁的样子,我在别的屯看到用刻刀刻的“挂钱儿”,就要了几样图案,并向别人请教了刻制方法。回来后,我用钢锯条磨了几把刻刀,把要来的“挂钱儿”图样和一打彩纸钉到一起,用刻刀小心翼翼地一刀刀刻下去,稚嫩的小手磨了几个水泡,最后终于成功,刻出了象“吉祥如意”、“招财进宝”、“恭喜发财”这样字数多、图案全,而且非常好看的“挂钱儿”。从那以后,每年我不但给自己家里刻“挂钱儿”,也帮亲戚们刻一些,长辈们的交口称赞,让儿时的我特别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