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2-22-1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白话】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问什么是知。孔子说:“知人。”
【思考之一】如何看待樊迟?学习圣贤应注意规避哪两点?
樊迟,名须,字子迟。春秋末鲁国人(一说齐国人)。未拜孔子为师之前,他已在季氏宰冉求手下谋事。孔子回鲁后拜师,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内的重要人物。孔子去世后,樊迟同闵子骞和宓子贱来到棠地(今山东省鱼台县境内)办学,传道于济水一带,为孔子之学的传播光大做出了贡献。他还努力学习稼穑之事,后来成为农家的重要人物,被誉为农家鼻祖。
《论语》一书记载樊迟的有6章,这六次对话,三次问仁,两次问知,一次问孝,一次问崇德修慝辨惑,一次问稼问圃,共问了11个问题(还不包括向子夏请教一次)。从“小人哉”到“善哉问”,展示了樊迟为学修行不断努力调整自己的进阶之路。通过几次问答,樊迟完成了登堂入室,成为了孔门后学的翘楚之一。唐朝时赠“樊伯”,宋朝封“益都(山东青州)侯”,明朝称“先贤樊子”。
他的好问求知的精神实在是令人敬佩,其好学精进的品格值得颂扬!
学经典,尤其是学圣贤人物,最忌讳,也是最需要规避的有两点。一是“执一非余”,抓住一点,一叶障目。因为我们知识、视野和思维的局限,我们往往会被自己的感受、眼见、耳闻所覆盖,而对别人身上的很多优点视而不见,戴上有色眼镜看人,给别人妄下评判,做不到一分为二,客观公正。如对樊迟,很多人总因为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被夫子斥责为“小人哉”,而把樊迟当作一个志向不高的粗俗之人。二是把自己当作旁观者、局外人。学经典,学圣贤,一定要把自己放进去,对比自他,别人的高度,他做了什么;我的高度,我做了什么。以古人为镜,才能照出自己不如意的地方,从而改正。否则,只是当一个旁观者,看热闹,看了半天,对自己生命的改善毫无意义,这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思考之二】请解释“仁者爱人”。请记录在你的生命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仁者爱人”的事情。
樊迟问“仁”,夫子回答的简明扼要——“爱人”。儒家学说,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仁”。以人为中心,正是儒家学说的特点。儒家学说是讲爱的学说,夫子是最有爱的人。仁者爱人,就是把别人的需要看得比自己的需要更重,夫子的这句话,把仁讲到底了。
《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以仁为体,以孝为本,以礼为用,构成了儒家文化的仁德三纲。三纲的中心是仁,孝是仁的根基,礼是仁孝之用。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标准,夫子从不轻许人以仁。众弟子中,也只称赞颜回“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仁,左边是“亻”,右边是二,二个人,一个是自己,另一个自己以外的所有人,想到自己就能想到他人,推己及人,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一种态度,处处能替人着想。
《论语》中,樊迟三次问仁,夫子的回答也都不一样,一次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一次是“仁者先难而后获”,这次是“爱人”。对比这三次夫子的回答和樊迟的反应,从樊迟对夫子的两个回答还不能理解,又去请教子夏来看,这次应该是樊迟初入孔门不久。而夫子的回答是即简明扼要,又切中要害。唐文治先生曰:“此章为千古仁知之名言”。
“爱人”就是“泛爱众”。《论语注疏》曰:“泛爱济众是仁道也。”北宋张栻曰:“仁者,视万物犹一体,而况人与我同类乎?故仁者必爱人。”仁人,会视世间万物犹如自己一体,何况其他人和我是同类呢?所以说仁者一定会爱人。
爱,象形字,古文字体像一个人双手捧心,张大了嘴,在诉说心中的爱。金文的爱字,上边是说话的人形,下边是“心”字,将“心”纳于怀中,表示仁爱之心。小篆的爱字,在下边加了脚,表示“爱心”要付之实行。
朱子《论语集注》曰:“爱人,仁之施。”爱人,就是施仁爱恩惠于人的意思。所以,爱,要心中有人,要大声说出来,要付诸行动。“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爱,就成了最广大的爱——仁爱,这个爱人,就是仁。
2021年11月20日晚上,在办公室参加完第十八期《论语》会讲,已过了9点半。由于晚上刚下了一场小雨,又刮着犀利的北风,气温骤然下降,骑着自行车真有点瑟瑟发抖。当走到开州路与石化路交叉口处时,见机动车右转车道的入口处躺着一个人,电动车歪在了身边。直觉告诉我肯定是出事了。停下车子,走到这个人身边,见他直挺挺地躺着,喊他,没动静,拍他,没动静。......(详见2021.11.21简书)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实在是冷得不得了,路人也都散了,警察同志说等等家人,就让我先走了。
【思考之三】为什么要知人?我认识自己吗?
真正的爱人,必须要知人。“知”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必有知人之明。朱子曰“知人,知之务。”智者努力从事的就是知人,真正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找到转变心意的按钮,才能善巧地自利利他。所以知人,不只是眼睛往外看,而是先要内观看清自己,人最不容易认识的就是自己;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要修养出自身的仁德,内心净化了,向外观察的眼睛才会明亮。所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活在世上,真正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认识自己,修为自己,长养自己的仁德,如此,方能爱人利人。
《论语》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到自己内心的幽暗处。感恩圣贤经典教给我们内观自省的处世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