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市杭州路小学 刘春娜
每次读先生的文章,都会觉得语言犀利又实在,并能切中要害。比如开头第一段,虽然只是寥寥数语,却一语道破学校的目的和价值所在。那么经过百年之后,我们的学校是否把他的“势力”发挥好了呢?我们的老师是否“待学生如亲子弟”了呢?其实很多做法还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改正。
先生说:“对学校的要求并不高,只是达到一个地步就行——情愿送亲子弟入校求学。”我认为这句话有两方面意思:一是我们应该把别人家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去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有希望,才能完成教育的目标;另一个意思就是如果自己学校老师的孩子能够愿意到自己的学校来读书,说明学校办的还不错。随后我就想到了借读生、择校生,有的家长甚至是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片区外的学校去读书,这些都与“待学生如亲子弟”背道而驰,起码被抛弃的学校肯定是做的不够好。更甚是每年到了招生季,家长就焦虑,到底选择哪所学校呢?还有的老师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别的学校去读书,这岂不是对自己的不认可,或者说自己的学校办的不够好?
如何能办好一所学校?读了先生的文章后,以前高大上的想法瞬间化为生活的点点滴滴,只要眼中有学生、只要把生活过成诗,只要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会离先生提的目标越来越近。所以我觉得我们确立的办学目标“办一所有品质、有质量、有温度的学校”和先生的意见还是比较吻合的。
学校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孩子们的吃喝拉撒都是我们生活必须的。《信条十八项》中“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最近抖音很火的一个视频:一位校长刚上任,就把老师食堂撤了,和学生一个食堂、一起吃饭,并且大张旗鼓召开全体师生大会,明确说不是开讨论会而是落实会,引起了广泛点赞!其实,这位校长的做法很简单,我觉得很好的落实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同时待学生如亲子弟一般。在我们学校,自从开了食堂,食材和环境卫生方面是我首先考虑的,并且每天都和学生一起用餐,这样可以知道学生吃的饱不饱,营养丰富不丰富。到了下雨天,学生室外上厕所怎么解决?会不会把鞋子湿透了?学生冬天的取暖怎么样?每个教室的暖气片都热吗?我都会挨个教室去试一试。孩子的需求就是我的责任,希望自己真能做到待学生如自己的孩子一样。
前几年出去参观学校的时候总会感觉到:人家这校舍、这硬件,根本没得比,我们经费不足,怎么可能达到这样子?根本学不来。所以总是抱怨而归、失望而回。后来随着参观次数的增多,自己慢慢领悟到,其实我们可以不去关注别人的硬件,更需要关注的是软件建设:学校的精神震撼人心、学校的管理模式精彩纷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为什么非要用钱去解决提高呢?像陶先生说的“高尚的生活精神不用钱买,不靠钱振作,也不能以没有钱推诿。”所以,我们注重学校精神的培养,让师生们的精神大放光彩,花最少的钱办理最好的教育!
“师者”也应该父母心。我们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用爱与责任托起孩子成长的明天,在“双减”政策之下,让那些调皮的孩子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让他们的心灵更健康,让他们的笑容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