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尽管手边有这份专门为一线老师量身定做的报纸,但我真正专心阅读的并不多。即使偶尔翻翻,也只是走马观花的速览。除非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我会字斟句酌地研读,无关大碍的东西多是一扫而过。因此,如果从专业发展与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从《中国教师报》那里真的没有汲取太多的精神营养。
之所以与这份报纸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除了没有太多的时间和耐心,还有一点自私的念想左右着自己对其的态度:因为意识到这份报纸在全国教师队伍中的影响力,所以会经常性地尝试往报纸的相关栏目投一些文章。可是,很多次信心满满的把文章投出去,经过漫长的煎熬之后,得到的只有杳无音信的无果而终。因为它的高大上,我的拙文只能望报兴叹。长时间的打击,挫败感与日俱增,日积月累,“积重难返”。
不过,积怨归积怨,开卷有益的祖训在我速读报纸的过程中还是多少得以证明。在纸质和微信平台双重视觉的冲击下,我还是从报纸中有所收获。除了隐性的,无法估定的,更主要的还让我“名利双收”。说实在的,从教多年,尽管知道有这份报纸,但真正诱发阅读的因由源自近两年教育局在教育系统组织开展的读《中国教师报》的读报征文活动。因为多种原因的促使,我只能硬着头皮参与此项活动。据实而论,我是比较讨厌这种应景性的活动的。“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承担了就意味着一份责任。不论初衷如何,不论结果怎样,尽吾力而无悔。这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如果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是一种或然,那么有意栽花花竞放,当是苦心人天不负。经过绞尽脑汁的构思和几易其稿,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投出去。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拙文《明月有照仍需灯》侥幸获得县级读报征文一等奖。拿着红彤彤的获奖证书和沉甸甸的一台微波炉,再看看那张薄薄的报纸,一份亲切感油然而生。
当然,获得一等奖除了即时性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后续引发的效应还是让自己的虚荣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大有膨胀的架势——一等奖获得者可以免费获赠一年的《中国教师报》,同时征文还可以参加省级的征文比赛。不经意的一次应制之作,出人意料地带来这么多意外的惊喜,让人爱死了这份报纸。井底之蛙所见的天空有限,小范围内的蜗居,真正的高手不会太多,自然竞争力就小;当井底之蛙跳出枯井,投身到广阔的天地间,与如云的高手过招,自然就没有了优势。但是,有时候偶然还是会发生,一旦发生就变成了必然。在文章投出去不久,评选的结果出炉,文章获得省教育厅组织的读报征文二等奖。虽然没有物质的奖励,但一张品相普通的荣誉证书也着实让自己高兴了一番。
正是偶然获奖的激励,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凡是该报组织的相关征文征稿活动,只要能够操刀的都会积极参与。可能是水平太低,文章难入编辑的法眼,一次次信心满怀地投出,一次次石沉大海的回报。日积月累,那份冲动和激情慢慢被时间消融,身心也疲惫不堪。随着一本日历被扔进垃圾桶,一年赠送的报纸最后一期拿到手,《中国教师报》也就慢慢淡出我的视野。
在记忆随时间长河的淘洗日渐模糊淡化时,一份惊喜不期而至。今天,收到《中国教师报》给我邮寄的一份样报。当看到自己的短文《重新拿起<论语>》赫然在列时,激动兴奋之情不言而喻。不是因为自己的文章被刊发而感到骄傲,而是因为自己在某些时候,当灵感来临时所写的文章和那些高手们过招,也有可以比肩的机会和可能。不过,从自我的角度审视,自己最清楚自己的斤两。即使文章侥幸在高大上的报刊杂志上觅得一席之地,并不是说自己真正达到了某种水平。就职业的框定看,本业的实践性操作可能是技术性的,但从本质上审视,其更有艺术性的要求。这种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复合体如何实现相生相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平时不断的充实。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没有“苟日新”,就不可能“日日新”。而没有“日进日新”的心理期许,短视带来的结果只能是满足于自己所能够欣赏到的一方枯井上空的一片天。
与《中国教师报》打交道的时间不是太长,但不论从显性,还是隐性的层面看,这份报纸给我带来的有益东西还是很多,不仅是物质的,更主要是精神的。不论何时,面对何事,只要不在内心安装一把锁,就能够吸纳到许多有益的东西。虽然“以有涯之身博无涯的知识”是蚍蜉撼大树,但只要有蚂蚁吞象的决心和毅力,人生的宽度和厚度就会不断增加。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读报则情浓于水。写下这粗粝的文字,以表达对《中国教师报》的谢意!